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野望

发布时间:2023-11-07
1

野望原文及翻译(带注释)

原文及翻译带注释
野望
野望原文及翻译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所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唐代“绝世之作”。这首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苦闷和怅惘,通过王绩的笔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探索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下面将为大家带来《野望》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野望原文

野望

王绩 〔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极目:极目远望。

⑺日:一作“自”。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朝大业年间,王绩被举荐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当时,王绩不想在朝中做事,于是被任命为六合县丞。但王绩嗜酒如命,常荒废公务,被弹劾罢官。当时,天下渐乱,王绩于是回归乡里,靠耕种黄河小洲上的十六顷田地为生。

赏析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查看详情>>
2

野望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野望古诗原文
野望古诗翻译

同是归隐田园的诗人,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在现实中更多的是孤独无依。下面就有好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野望》翻译与赏析,让我们进入诗中更贴切地感知诗人的那份千年前抬头都是陌生的孤寂感吧。

野望古诗原文

野望

王绩 〔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1.东皋:诗人房舍东边的高地。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4.依:归依。

5.秋色:一作“春色”。

6.落晖:落日。

7.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8.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9.采薇:薇,是一种植物。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人,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先驱。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王绩更多古诗拓展

一、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 〔唐代〕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二、赠程处士

王绩 〔唐代〕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三、醉后

王绩 〔唐代〕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查看详情>>
3

白居易一首写寒食的诗歌《寒食野望吟》,古代寒食祭祖是怎样的?

白居易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诗歌

除夕之后因为疫情的原因出门极少,错过了屋外的春暖花开,晃眼间清明节就到了,又是一年春祭先祖的日子。清明最开始只是春季的节气之一,正如《岁时百问》所记载的那般: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春秋时期,介子推不愿出山被火烧死,此后便有寒食节,而这寒食节和清明挨得非常近。

到了唐朝,清明和寒食节已经连在一起放假,中唐时期,寒食节甚至直接将清明日包含其中。清明日要到坟前去拜祭亲人,寒食节要禁火,故而唐朝的官员们在寒食节也有了不短的假期,少则五日,多则七日,“(开元)二十四年(736)而玉儿十一日敕: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寒食通清明假七日”,白居易有很多关于寒食节的诗传世,想来也是因为放假的原因,让他这个官员有个足够的时间来写诗。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冷东西的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一个“禁火”的习俗。远古的人们发现,火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时也会烧毁很多东西,人们便对火存了敬畏之心,甚至认为火中有神明。为了显示对神明的敬重,每年春季就有固定的时间熄灭所有的火源,祭祀之后再重新钻木取火,介子推一事之后,晋国地区的禁火日便与介子推纪念日一起过,到了汉朝,这个习俗由山西传到各地。

李唐王朝夺取天下之后,延续隋朝在寒食节的做法,以典章制度来要求域内所有人都要在寒食节禁火,《唐会要》记载:“天宝十载三月敕,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节宣气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在白居易的诗中,我们能读到不少与寒食节禁火这个习俗有关的诗句,“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犹立暗花前”,“可怜时节堪相忆,何况无灯各早眠”,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钻木取火,人们可以重新吃上热食,或者是在古人心中,燃新火比禁火意义更加重大,后来人们便用清明节覆盖了寒食节,白居易的诗句中,自然也有关于寒食节禁火、清明日燃新火的记叙,“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寒食节是原来晋国祭祀介子推的日子,那么祭祀自然也就成了寒食节一个重要的组成,中国历来以孝道治天下,唐朝在法令中明确规定,寒食节全民都要进行祭祀,更有唐宪宗可以给需要回乡祭祀的官员给予额外的假期,“寒食上墓……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埽,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 不得作乐,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白居易曾于某年寒食节外出祭祀,看到百姓于坟前祭祀,纸灰纷飞,哭泣声不绝,受凄凉悲切的氛围感染,写下一首《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节吃冷食、外出祭扫,这是对身体很不好的,冷食伤胃,祭祀伤心,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活动来放松心情,强健身体,唐朝人常常选择的活动有:踏青、荡秋千、蹴鞠……

四月,草长莺飞,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趁着寒食节,的假期出游好不惬意,“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出游不仅有男子,也...

查看详情>>
4

王维的一首五律代表作《新晴野望》赏析,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王维的代表作
王维的诗
王维的诗句

一年四季变幻不停,在大家心中最喜欢的是什么季节呢?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春天,还是感到萧瑟的秋季,亦或是白雪皑皑的冬天?总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会摒弃夏天,觉得夏天实在是过于炎热,或许之所以会觉得这样,是因为大家没有去过夏季的郊野吧,树木翠绿,彩蝶纷飞,让人感到如痴如醉。而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是王维的一首五律,整篇诗文美如画卷,惊艳整个郊外的夏天。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28年,王维已经年过40,此时的他已然过上了一种特殊的生活,半为官半隐退,而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诗文上,他开始潜心创作各种各样的田园山水之诗,而这首诗就是其中非常经典的一首。

在他的这首诗文中所描写的是一幅美如画卷的夏天郊野景色,全诗紧紧围绕“新晴”两个字展开,将夏季雨后的郊外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时是初夏,下过雨之后他外出散步,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再沉心于朝堂之事,心中无所牵挂,所以极为放松。走在郊外田间的土地上,空气之间看不到一丝尘埃,他环顾四野,最先看到的是城楼外门,与溪口相连的村边树木也是一清二楚的。

我们知道下过雨之后,空气总是分外清新的,这也正如这首诗文的第2句,从侧面印证了“新晴”两个字。而第1句中的那个“旷”字更是用得极为精妙,一方面他是将郊外的开阔旷达描写出来,而另一方面他也表明自己此时的心胸非常开阔。此时的诗人更如同一位精通佛学的禅师,明心见性,让他感悟颇深。

于是他继续向前行走,远方的田野外有一条河,河面波光粼粼,又如同一汪明镜,将夏日的阳光反射。晴朗的天空,山外还有山,而碧绿的山影,则在蓝天之上层峦叠嶂,无论是那天上的白云,还是蓝天亦或是碧绿的水,都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美如画卷的大自然的景象。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并没有忘记将笔落入在田地间耕作的农夫身上,此时正是农忙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趁着刚下过雨去田地中做农活,所以他眼前也似乎浮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身影。而也正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将这种让人沉醉的风景映上了人的气息,反倒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与生活气息。

王维在这首诗中将自己所看到的全部景物都写入笔中,可是却并没有显得杂乱,无论是城门还是村边,亦或是河水、田野、山峰,空间及方向都毫无杂乱之感,可见王维的水平之高。而在这一片布局之中,他最后又点缀上了忙碌的人影,让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

品读过王维这首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全文都紧紧围绕着主题去发挥,雨后的天气晴朗,一切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正是这种极美的自然风光,让作者的心情变得更加舒畅,所以创作出来的诗文也就更加美丽。而且也是因为这雨,农民们才开始忙碌的工作,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他对于劳动人民的赞美呢?


查看详情>>
5

王维的一首田园诗词代表作《新晴野望》,以绘画的技巧写诗,最后一句更是回味无穷

王维田园诗
王维的诗
王维的诗句

自陶渊明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对于田园都有着别样的情结,所以歌咏田园生活的诗篇不在少数,就像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还有杜牧笔下的“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等。

而在众多的田园诗中,笔者更喜欢王维笔下的田园,因为苏轼曾赞誉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品读王维的田园诗,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中。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正是雨后天晴,王维游览田园写下的一首被严重低估的绝美之作,通篇如诗如画,以绘画的技巧写诗,最后一句更是回味无穷。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如画美诗。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愈40,当时的他已不再热衷于官场之事,而是开始过起半官半隐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在京郊修筑了别墅,时常在那里修养身心。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田园诗歌,这一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写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雨后眺望所见之景。首句写的远眺的整体景象和感受,雨后初晴,原野似乎也变得几位开阔空旷,极目远眺,空气中也没有尘埃雾气,看上去格外明净。随着诗人的视线转移,看到城郭大门口紧临的渡口,小村边上的树木生长在村中小溪流入河水的地方。而诗人不管是看到“原野旷”还是“郭门”“渡口”“村树”“溪口”,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无氛垢”,因为雨后的空气明净所以视野才这么好,才能看清这些。

五、六两句,诗人的从近写到远,近处“明田”外水流波光粼粼,远处一座座碧绿的峰峦隐隐出现在山后。而不管是“白水”亦或是“碧峰”,其实都是因为雨水洗过的才显得颜色格外艳丽,远比平时更为明亮。诗人本来写的是静景,但是其间点缀了“明”“出”二字,无疑是让这幅静美的画面多了几分生动,也更为逼真传神,可谓妙极。

最后两句在通篇看来似乎写的有些突兀,本来写的是雨后初晴之景,怎么突然就写到了人呢?其实这样的描写不仅不突兀,更是让这雨后之景多了几分生意,这满满的生活气息直接便让这雨后之景变得生动立体起来,就像突然从二维的照片跨越到三维的立体电影一样,整个画面变得鲜活起来,令人读之便觉回味无穷。

不得不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真的是名不虚传,在他的笔下,那些静态的字词串联在一起,给读者脑海里映出的却是一幅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卷,有光、有色、更有千姿百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王维的这首诗简单直白,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细细品读,将他笔下的景物倒映在脑海中脑海中流转,我们才会发现他这首诗确实是被低估了,这样以绘画的技巧写诗,真的是十分少见。


查看详情>>
6

王勃著名的古诗​《早春野望》赏析,诗人用“望”字表现了什么?

王勃最著名的诗
王勃的古诗有哪些
王勃的诗

众所周知,诗歌最基本的特点便是精练,即以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而与精练息息相关的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含蓄。含蓄,便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描写的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去体会它背后的意思。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早春野望》,便是王勃最含蓄的一首诗。

《早春野望》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虽然王勃紧紧围绕着一个“望”字展开描写,但是王勃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不是所望的内容,而是藏在背后的淡淡的游子思乡之情。全诗写的情景交融,含蓄美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佳作。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勃的这首《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首句“江旷春潮白”,主要写早春的水。意思是说,早春天气变暖,冰河开始融化,河床变得空旷宽阔,春水初涨,春潮则泛起白色的波涛。从这句诗中,王勃对“江旷”的描写来看,它的意境雄浑阔大,也为整首诗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但仅凭这一句,尚不能发觉王勃背后的意思。

次句“山长晓岫青”,则是主要写早春的山。即早春时节,山上的树木开始蓬勃生长,呈现出一片苍翠的景象。如果说首句中,王勃是以“旷”来突出意境的雄浑阔大。那么,在次句中,王勃便是以“长”,来说明山的高耸入云,同理也突出了意境的雄浑阔大。结合这两句诗来看,无疑展现了早春时节宏伟绚丽景色。

最后两句“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意思是说,王勃在异乡极目远望,看到了江边红花绿柳所掩映着的亭子,好一派美丽的春光。“他乡”,指的是王勃客居巴蜀之时。若只是单纯的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里所描绘出的春天里的红花绿柳,无疑呈现的是迷人的春景,它同前两句中的山景水色,构成了一幅早春风光图。

但说到诗歌贵在含蓄,王勃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但是他说出了自己身为游子客居他乡的事实,以及诗中的“柳”和“亭”,多多少少也暗示了自古便有的折柳送别,以及在驿亭设宴饯别的习俗。而王勃本身已经离家在外,故这里背后的意思,便是抒发了王勃淡淡的思乡之情。

综观王勃的这首诗,篇幅短小,只有4句20字,却不仅写出了早春美丽的山景水色、红花绿柳,还充满着淡淡的乡愁。不得不说,王勃这首诗将诗歌的含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查看详情>>
7

王勃经典诗句《早春野望》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初春的?表现了什么

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王勃的诗
王勃经典诗句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首咏春思乡诗《早春野望》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的孙子,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是一个早熟的天才,六岁善辞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居然找出一大堆毛病,写了《汉书指瑕》十卷,十四岁就应举及第。这样的天才儿童,确实是很少见的。

公元664年,时任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右相,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句丽。刘祥道看完王勃上书的内容之后,非常欣赏王勃的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王勃。

王勃在刘祥道的举荐之下,拥有了参加麟德三年制科考试的资格。之后王勃对策高第,在年仅十七岁时,就成为了大唐的一名公务员。他的仕途之路碾压唐朝大多数的诗人,众多诗人蹉跎半生才得以入仕。

王勃无疑是幸运地,然而他毕竟缺乏政治经验。年轻气盛,就不免恃才傲物,行为不太检点,说话不知轻重。于是皇帝让他做沛王李贤征的侍读,这是王勃不幸的开始。沛王平时喜欢与皇子李显相约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助阵,于是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高宗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勃作为侍读,不辅佐皇子读书,却让他们不务正业,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城。

王勃被斥出沛王府之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年)客居巴蜀时。此种遭遇,羁旅之中,最易引发感伤情绪。本文介绍的这首诗当作于此时。

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

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此诗作者表现手法高明,诗人野望,首先看见江湖,青岫,但这不是野望的最终目的,因而诗人就登高极目瞭望,望见的只有“花树映边亭”。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只是描写了一望再望,可是思乡已从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来了。

王勃的诗写得很好,被称为“初唐四杰”之首。他锦心绣口,诗文中多有佳联秀句,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