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什么自己的风格?别人是怎么评价他的,他的诗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在本文中小编会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对谢灵运的评价

谢灵运与鲍照、颜延之,一起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曾评价谢灵运的诗说:“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意思是说,谢灵运的诗就像池塘里新开的莲花一样,清新、自然、可爱。谢灵运的诗歌中多描绘自然的山水景物,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示大自然的魅力,给人清新优美的感觉。谢灵运的诗风以清新鲜丽而著称,但是这种清新的诗风却是经过谢灵运精心雕刻的。

南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说,谢灵运的诗,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过的,崇尚精巧描摹,有时雕琢的痕迹过多,给人一种繁荣堆砌之感。东晋以来,流行的主流精神之风是玄学。东晋时期,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和激烈,许多士族文人们往往不得志,不能实现他们心中造福天下苍生的理想与壮志,所以转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

玄学主张人性自然之说,也就是说,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本性,文士们认为通过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不能的,必须通过个人的体悟才能实现。他们崇尚清谈,通过清谈提高自己体悟人生之道的能力。清谈的内容不涉及外在的名望、权力、金钱等,只涉及个人的内在精神水平的高低。文士们非常主张追求自己的个性,认为人不能为金钱权力所束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人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他们往往无视那些繁文缛节,即使面对级别比自己高的官员,他们甚至也只是像对待平辈那样去打招呼。当然有时候,他们这种对于个性的追求有点过了头,甚至形成一种怪癖,但无论如何,这还是标志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

在主张任性自然的同时,他们]还向传统的儒家礼教发出挑战,反对孔子、周公和权贵,有些文士因此而被统治者所杀害。正是玄学这一特殊的哲学思潮才催生了魏晋的玄学之风,这种新的社会精神风尚,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追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使他们以新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玄学之风的过于盛行,使得社会上的一切都带有这种玄学色彩。尤其是在诗文创作上,诗文中往往都带有大量的玄言之理,千篇一律,令人乏味。在这种玄言的社会思潮下,谢灵运身处其中,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他也把自己的山水诗作为体悟玄言乐趣的一种手段,但是他的山水诗更多是融入山水的清新与鲜丽,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感受。

虽然他的山水诗中不可避免地总带有一点玄言的尾巴,有时难免给人一种牵强繁缛之感,但这也是经过他独特的纯然领悟的,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面貌。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玄言之理和自然山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像其他诗歌给人一种坚硬生涩之感。例如在《登石(门最高峰》这首诗中,诗人先是描写了自己的登山所见,重峦叠嶂的山峰,茂密丛生的竹林,盘旋曲折的山路,潺潺的小溪流水声,还有那时不时传来的阵阵猿啼。在这深山中,景致如此幽深静谧,以至于让诗人忘乎所以,心神合一,产生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感觉,所以诗人在描摹完景致之后,情不不禁地发出对于人生之道的感慨。诗人从山中之景过渡到景中所蕴含的玄言之理,十分自然,两者的结合,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请北又如在《富春渚》一诗中,诗人先是描写了从渔浦到富春渚一带的自然景色:“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溯流触惊急,临坼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诗人晚上渡过了富春东三十里的渔潭浦,清晨就抵达富阳城外。富春山虽然景色秀丽,但是诗人并没有停下游览一番,只是抬头看了山顶上那虚无缥缈的烟雾。山上飘忽不定的云雾似乎象征了诗人绵延不绝的愁绪。突然水势转变,逆流而上,惊涛骇浪撞击着这一叶小舟:两岸的山崖更是曲折多变,处处阻碍着小舟的行进。如此惊险的境地,诗人虽然没有伯无人那种如履平地的定力,却能像吕梁男子般惊险地渡过了这个关口。这种令人惊心的山水景色的描写,实际上也象征了人在社会上的艰难立足。

接着诗人写道:“存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这两句是出自《易经》,意思是说,只有经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方能在面对险阻的时候,习以为常;做人也是要适应外在的动静变化,顺应自然。诗人由山水的艰险之势联想到人生的艰难,又由人生的艰难联想到《易经》的玄理,由此引以自戒。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玄理与山水景物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谢灵运的山水诗,除了将玄理与山水景物巧妙融合外,还十分注重艺术技巧上的表现。谢灵运的诗十分讲究辞藻修饰,诗句对偶,对自然山水进行精雕细刻。在谢灵运的诗中,山水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形象,而是相互呼应,形成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例如在《晚出西射堂》一诗中所描绘的:“连障迭讞崞,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远处连绵悠长的山峦重重叠叠,山上的青松翠柏在夕阳的晚照中显得更为昏暗和幽深。早晨遍染霜露的丹红的枫林,在厚重的山气的压迫下也渐渐退去鲜明的色泽而转为阴沉。这是一幅绝美的深秋黄昏美景图啊!谢灵运在诗中对于光线色彩也是经过精心搭配选择的。如他的著名诗旬:“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春末夏初之际,原野上草木由最初的嫩绿转为深绿,是很寻常的现象。但是诗人却观察细密,注意到暮春时节,阳光明媚,这种充足的光照驱散了原野上漂浮的水气,草木的绿色才会变得更浓更深。因为此时空气澄澈,空气中没有雾气,山崖的周围才会环绕着静谧的白云。

绿得更浓的原野,悠闲静谧的白云都是在暮春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如果换一种光线和色调,那肯定又会是别样的风貌,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之细,搭配之巧妙。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对于山水景物的描绘,不仅色彩鲜明,气氛浓烈,而且还擅用铺陈的笔法。如他在《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洄溪石濑茂林修竹》写道:“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短短六句诗的空间内,诗人就容纳了多种时空和多种角度的画面,由早晨到晚上,由上面到下面,由视觉到听觉,全部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可见谢灵运的修辞技巧。当然,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时是通过巧妙的结构来构建全诗。正是因为诗人精湛的铺叙手法,使得诗中波澜迭起,回环往复。

三、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总是竭力让自然山水与玄言之理巧妙融合浑然一体,但是在有些诗中,这种低沉的情感和鲜丽的景色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似乎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谢灵运因其卓越的艺术才能,被后人称为“江左第一”,有人甚至将他和玄学上的祖师爷庄子相媲美。他精湛的写景技巧和修辞手段,成为后世之人,如谢眺、何逊、王籍、阴铿等人竞相学习的榜样,唐代的李白也对谢灵运赞叹不已:“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意思是说,还不如像康乐公谢灵运那样游山玩水,活得潇洒痛快,何必非要辛苦地东游呢?由此来看,尽管谢灵运的山水诗虽有些不足之处,但在当时文坛来说,算是一个极大的革新和变化,他的清新鲜丽的山水诗,不仅开创了山水诗一派,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