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诗人谢灵运就在一次读书之后写了感想,下面介绍谢灵运的经典名诗《斋中读书》,这首古诗纵论古今,平易朴实,充满闲情逸致。

《说文解字》言:“诗,志也。”“诗言志”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的定性,在《尚书》中首次得以明确,朱自清先生评价其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从政治抱负,到情感抒发,或二者的结合,都说明,诗是作者的内在投射。

古人以诗达意,抒发志趣情感。陶渊明将他的生活态度全部注入诗中,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让一代一代人艳羡不已。然而,那样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为陶渊明真正带来岁月静好的生活。晚年的陶渊明生活窘迫,常常靠朋友救济,日子苦不堪言。李白积极入仕却在政治道路上屡屡受挫,《行路难》《蜀道难》都是现实的写照,唯有寄情于美酒,但以积极的心去面对受挫的理想,所得只剩下“举杯消愁愁更愁”。

而另一位和陶渊明同时代的诗人谢灵运,在他命运多舛的一生中,诗歌带给他莫大的慰藉和陪伴。他出生显赫,才华横溢,一直在寻求心灵的平静,但终究逃不过人性的“痴”与“嗔”。在得知爱妾与门生的私情后,怒气之下将门生杀死丢进了扬子江,被免职。次年被赦免官复原职。后又因和执政大臣不和被贬永嘉,不满一年,便辞官回家,后再出仕。最后被流放到广州,以叛变罪被处死。终年48岁。

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他四处游山看水,写下了大量纪游诗。谢灵运在其诗中也常常表露自己的生活态度。比如《斋中读书》。

斋中读书

南北朝:谢灵运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此诗写于永初三年冬永嘉任上,谢灵运到任后,便到处游山玩水、读书作诗,对于郡中政务,则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不甚关怀。开篇两句先叙述过去,作者曾经在京为官,可是他性格豪放,时常与三五好友结伴出游,饱览自然之美。丘壑,这里代表山川河流。

可是京城看似繁华,却也是充满了是非之地。谢灵运虽然继承了祖父的爵位,不仅贵为康乐公,而且才华横溢。但也正因为其位置显赫,才被更多人羡慕嫉妒。终于有一天他被降封康乐侯,来到了永嘉担任太守。

全诗作纵向展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从第三句起,主要讲述到永嘉担任地方官以后的情况。“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寂寞”,隔句映衬,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虚馆”二句更具体描画出“心迹双寂寞”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可能如此清闲的。《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怀”,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态意绪与环境气氛。以下写“斋中读书”的正笔,正是从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诗人讲述自己在此处生活和工作的情形。才子感慨地说,如今自己被放逐于山水边缘,只求终日闲逸、内心清静,却更愿意寄情林泉、遨游纵欢。

这种情感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诗人,李白就非常喜欢谢灵运的诗歌,不仅细心品味,还积极地加以传承。

诗人诗酒风流,基本不理事务,只是偶尔来衙门里转转,却发现这里空无一人,百姓们也不来投诉辩说。庭院中虽然干净整齐,却人迹罕至,只有鸟雀在此觅食嬉戏、婉转呼啼。

其实谢灵运并非神仙,这里也不是仙界,百姓们岂能没有大事小情,只是才子不愿过问。

从“卧疾丰暇豫”起,即转入“斋中读书”的描叙。“卧疾”就只能在“斋中”,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为了排遣无聊,除了写诗作字以外,便轮到了“读书”。“怀抱观古今”等四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诗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以增进对现实的认识,方法上有读有评。诗中论到的人物有消极避世的隐士长沮、桀溺和热衷仕进的文人扬雄。谢灵运对沮、溺则取批评的态度,认为隐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扬雄在易代之际的言行,历来受人非议,如李善说他“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谢灵运也不满于扬雄的屈节事人、钻营爵禄,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时,对扬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态度。

诗人有时生病卧床,闲暇时间久更多,诗歌文章,时有所作。他怀抱典籍,了解古今盛衰得失;更废寝忘食,阅读书中的有趣事件。

有时诗人想起自己的身世,虽然自感悲戚,但是联想到春秋时的隐士长沮和桀溺,他们辛苦躬耕,自己却有良田与仆人;而西汉时的扬雄因为屈节事人,被人垢笑,差点跳楼。

如此一想,作者烦躁的心情终于稍微平静。最后诗人阐明了自己对仕途态度与生活情趣。他觉得即使当一位执戟小吏,就已如此疲苦;如果亲自耕种稼穑,也难得快乐。既然世上万事不尽如意,就该通达人生,超脱现实。

纵览谢灵运的这首古诗,作者从大处落笔,通篇感情凝重,平易朴实。 他于观景读书之余,时有所悟:像春秋的隐士长沮、桀溺那样躬耕务农;或像西汉的扬雄那样充当官吏,都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唯一的办法是照庄子的话去做,即通达人生的真谛,超脱现实,过一种平静自然的隐逸生活。如今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我们既要学习诗人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又要奋发进取,不负光阴,而不是一味地只求安逸和舒畅。

全诗以“斋中读书”作为结构的中心,向前推衍,说到过去;往后演绎,谈及未来。读书是在斋中,说前道后的情事则及于斋外的广阔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执戟殿中,耕稼田间。仕隐矛盾的抽象主题,由于结合读书论书的具体内容提出,显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视野开阔,有回顾,有前瞻,联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作为一首宣扬老庄“达生”思想的记事说理诗,而能不落抽象说理的魔障,写得迥异于“平典似《道德论》”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钟嵘《诗品序》),足见诗人艺术上的功力。至于诗中宣扬的所谓“达生”的消极避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理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对于了解谢灵运全人及其创作演进的轨迹,则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