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2020-06-29 来源:hao86 苔古诗 袁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20字小诗《苔》,选自亲近母语一本出版10年,陪伴3000万孩子走过童年的《日有所诵》,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有人说,这是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可是那些孤独了1000年的苔的诗你知道吗?

袁枚还有一首咏苔诗

《苔.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青苔爱凉(阴暗潮湿),红叶爱阳光,各自有各自世界的精彩。但青苔终极一生,见过斜阳的绚烂吗?有时候,选择意味着失去。袁枚这首小诗表达的是另一种生活智慧。

赞美苔的精神,可不止袁枚。

袁枚的《苔》赞美平凡的苔花,虽然只如米粒大小,阳光照不到,受不到世人的关注,但仍然像牡丹一样用心的绽放。

其实苔一直是中国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正面侧面写苔的诗也有上千首。袁枚的小诗也很难说是独出机杼。很有意思的是,历史上有三篇同样标题的《青苔赋》。

南朝的江淹,在《青苔赋》中写青苔出身于艰苦的环境中,却能坚贞的生长,为天地增色:

遂能崎屈上生,班驳下布。

异人贵其贞精,道士悦其迥趣。

咀松屑以高想,奉丹经而永慕。

若其在水,则镜带湖沼,锦币池林。

春塘秀色,阳鸟好音。

唐代的王勃在《青苔赋》中感叹一个生命体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生在美丽的森林池塘,隐士赞赏它;生长在庭院里,居住的人会嫌弃它。但苔却能不避险地,虽渺小,但不屈不挠。它处世幽静,不竞不争,更不哗众取宠:

苔之生於林塘也,为幽客之赏;苔之生於轩庭也,为居人之怨。斯择地而处,无累於物也。

宜其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蒂,无华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乘幽而自整。

同为唐代的杨炯在他的《青苔赋》中则把青苔写得谦让温和,达而不显,穷而不沉,舒卷自如。其明赞青苔,而暗喻自己的品质:

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唯天地之大德,匪予情之所任。

那些孤独了千年的苔诗:

苔又名地衣,水衣。属隐花植物类,多生于人迹罕至、阴湿地方,延贴地面。青苔生长的地方,阳光照射不到,阴暗潮湿,所以苔注定是孤独的。

孤独的苔藓,连路边的野草都比不上;幽芳独放,远离尘世,却不如青草那样能有七香车碾过。这不就是孤独的诗人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赏识吗?

山中五绝句·石上苔

唐·白居易

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

路傍凡草荣遭遇,曾得七香车辗来。

长到台阶上,人们嫌青苔湿滑,容易摔伤;或者生长在花圃中,人们常常将之除去。同样是面对牡丹和青苔,杨万里却没有袁枚的雅致,为了牡丹的生长他去除了杂草和青苔。其实又有几人像袁枚一样喜欢国色天香的牡丹,又能关注到那米粒大的苔花呢?

为牡丹去草

宋杨万里

手种名花梦亦随,一年年望好花枝。

为花去草优饶处,两袖青苔十指泥。

扫苔有感

宋·赵时韶

阶前叠叠碧成团,微雨新来洗几番。

猛省呼童都扫却,怕人地上作钱看。

人迹罕至的地方,苔才能肆意的生长,不被践踏,所以这里常常是隐士的居所。青苔也和隐士一样,遗世独立,是孤独的。长满苔藓的小径,就像诗人的心,等待自己的朋友走进:

《感怀寄人》

唐·鱼玄机

月色苔阶净,

歌声竹院深。

门前红叶地,

不扫待知音。

《小村》

宋·黄康

小小荆扉傍水开,竹桥分路入苍苔。

呼童扫去阶前叶,恐有诗人踏月来。

《寄石隐 》

宋·蒲寿宬

闭门十日雨,破屋砌生苔。

此意何人会,抱琴来不来。

但这孤独的苔,仍然顽强的生长,自在的开放,为世间增添一点春光。于是孤独的诗人,珍爱这苔藓,将平凡的苔藓,看作是春天的象征,寄托情感,或喜、或悲,将这不起眼的青苔写入诗中,写入胸怀:

《拟古咏河边枯树》

唐·长孙佐辅

野火烧枝水洗根,数围孤树半心存。

应是无机承雨露,却将春色寄苔痕。

《题金州西园九首·莓苔》

唐·姚合

茅堂阶岂高,数寸是苔藓。

只恐秋雨中,窗户亦不溅。

眼前无此物,我情何由遣。

《雨后散步后园》

宋·陆游

淡日轻云未快晴,涓涓沟水去无声。

为怜一径新苔绿,别就墙阴取路行。

《玉阶怨 》

元·杨基

长门灯下泪,滴作玉阶苔。

年年傍春雨,一上苑墙来。

另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苔》

清·王先谦

地老天荒处,无人有绿苔。

空山閟秋色,大造出闲材。

罽细雨丝织,衣轻风翦裁。

可怜花落尽,幽径为谁开。

这一首《苔》,就像是和袁枚的诗在一问一答,孤独的苔,在幽静之中静静绽放。人们只看见那些明艳的花朵,众芳落尽,这苔花又为谁开放呢?于是袁枚告诉王先谦,如米小的苔花,也要像牡丹一样尽情绽放。

就如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句子,也为这首孤独了三百年的《苔》做了注解: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世间无人怜惜苔花的凋谢,但我已经开过。

这些孤独的苔诗,就像不起眼的角落里的苔一样,静静地存在,罕有人知。因为亲近母语的《日有所诵》的选取,因为梁俊老师和他的孩子们用音乐的形式传唱,才广为人知。

也许,还因为在数千首苔诗中,袁枚第一次将平凡的苔作为正面主角,用积极进取的精神去歌颂,用独抒性灵的、清新简练文字去书写,让这首小诗不再孤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