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名称图片 风俗习惯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鄂温克族节日一:敖包会

鄂温克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择日举行。流行于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鄂温克族地区。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相传,从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有一个女人乘一辆套骡子的轿车来到村子里,她招来了一场暴风骤雨,使全村人遭了灾难;是年冬天,人们去凿冰洞取水的时候,洞口里又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就在这个时候,天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雪,搞得人心惶惶。村里人便去请来九位喇嘛念经驱妖,喇嘛凭借佛法,捉住了这个女妖,把她压在石块和土堆下面。人们深恐日后她再出来兴妖作怪。于是,凡经过那里的人们,都自动地添上一块石头,以增加重量,防止她再出来。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不放心,便定期给她祭祀,祈求她不要兴风作浪,要保佑人们平安、人畜两旺。四月至六月间,前往添加石块的人最多,日久岁深,慢慢地成了传统的节日。

旧时,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规模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敖包在不同的范围内祭祀。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内行祭,祭物及费用都在本氏族内摊派;盟敖包则由全盟祭祀,祭物及费用要在全盟范围内摊派。也有自愿捐赠的,富裕家一次可赠数只羊。当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则指定专人放养,留作来年用。节日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参加祭祀。祭祀开始,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鄂温克族节日二:米鲁阔节

“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剽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涌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且歌且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把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


鄂温克族节日三:瑟宾节

“瑟宾节”在中国鄂温克族中早已失传,1993年在第三届鄂温克族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确定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温克族的共同节日“瑟宾节”,开展纪念活动,放假一天,把象征吉祥、幸福、和睦、进取的驯鹿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据史料记载,“瑟宾节”是鄂温克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意为欢乐祥和,在鄂温克猎民诸多传统民族节日中,对“瑟宾节”的重视程度就如汉族的春节。古代生活在大森林里的鄂温克猎民,每逢“瑟宾节”时都集会举行节日活动,猎民们在落叶松的间隙点燃篝火,煮着熊肉、熊脖子、熊头,猎人们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依安奈”神,崇敬大森林的主人。晚间部落长举行盛大的宴会,召集族人们共进晚餐,宴会结束后猎民们载歌载舞。

鄂温克族节日四:那达慕

原为祭祀集会,如同敖包会一样。“那达慕”系蒙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它是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同的节日,但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每年夏秋之际举行。节日期间,各地鄂温克族农牧民都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头包各色头巾,骑着马,赶着牛,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约定地点,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及祭祀活动。解放以后,那达慕的活动内容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健康的文体活动取代了过去的宗教祭祀。那达慕大会已演变为农牧产品的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大会。盛会期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销两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鄂温克族节日五:腊月二十三

每年二十月二十三日晚间,要举行祭火。据说这天火神要回天庭,所以要供、送。祭时男女都要参加,主供人念祭词,人们向燃着木条框堆叩头。


鄂温克族节日六:帕斯克节

居住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白音哈达苏木及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尼河东苏木,过去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的节日。鄂温克人一般称此节日为基利斯多夫俄语)。时间是4月13日。节前,从4月7日开始,人们便陆续到教堂礼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鸡或把鸡蛋染成红色供神。阿涅鄂温克语,春节之意。阴历正月一日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往日,鄂温克人在旧历年三十(如系小月,则在二十九日),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摆开,摆上羊、各种乳食品、糖果、点心等供物。供完以后,把羊撤来大家一起吃。从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给佛点灯。初一要先给佛叩头,再给老人叩头。然后到各亲戚家拜年(鄂温克语叫阿涅仁)。对于拜年的晚辈,老年人也要给小礼物并祝福他们长寿。现在鄂温克人的过年礼节已经简化。初一只给老人和亲戚拜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欢乐、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鄂温克族节日七:奥米那仁

过去阿荣旗鄂温克族每年四月初三开始举行的萨满教宗教集会。俗称四月会。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此期间萨满天天跳神,人们日夜歌舞,仪式隆重。但集会日期各地不一。会场一般设在萨满家里,院内立一棵桦树,屋内立一棵杨树或柳树,两树间系一麻绳,树枝和麻绳上挂许多由参加者献的五色布条。全氏族成员及曾请萨满跳神“治”过病的人都来参加。主要活动内容由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检查人口增减和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会上由一名本氏族萨满和一名从外氏族请来的萨满共同跳神。后来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逐渐变化,增加了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体活动。解放后不再举行奥米那仁集会。


鄂温克族节日八:米阅鲁节

“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剽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涌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且歌且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把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