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名称图片 风俗习惯

2020-05-07 来源:hao86 纳西族 传统节日 56个民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1.春节大祭天

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春节从农历的冬月宰杀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结束。除夕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同时,要用米饭和肉喂狗,观察狗先吃什么,以预测来年肉和粮食的丰歉贵贱。餐毕,老人在火塘边给子孙讲述民族的历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习惯。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个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柱香,拎着水桶,带上水瓢,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其他人即起床,分头准备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妇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们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长主持除秽、烧天香,鸣放大小鞭炮,先向东,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赐福,万事顺昌。然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须在天亮时分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汤元等素食,禁吃荤。饭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壶酒,到叔伯或近邻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带着香烛等到附近的寺庙中烧香拜佛、祈祷一切平安。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有些地方到同姓宗亲家拜年。从大年初二开始到非宗姓亲属和友邻之间相互拜年,轮流请客吃饭的习俗。

祭天是纳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节活动。俗语有“纳西重祭天”之说,充分表明祭天在纳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与秋祭。春祭在春节期间举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称为“春节大祭天”。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点下祭天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长大又不会说话,便再次行大祭天,三个儿子才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变成了纳西等三个民族。故纳西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就世代相承下来。元、明、清的汉文史书中也有关于纳西族祭天的记载。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规程和繁杂的仪式,说明纳西族祭天历史的久远。祭天有祭天场,一般是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用石头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内有祭台。讲究点的祭天场还分内场和外场,周围栽培一高大的常青树、风景优美,能容纳几十人至一、二百人。没有场地的城郊或坝区中心,春节期间也轮流在各家院中围栅搭棚来祭天。在同一个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个村的家族中几房人组成。每个家族或亲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称。1949年前,纳西族的祭天群有“铺笃”、“古徐”、“古哉”、“古珊”、“阿余”等的名称。这种杂居在各地不同名号的祭天群,是与古代纳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渊源关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数十户,小的十来户或十多户。其中“铺笃”的祭天群数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时间最长,仪式相当复杂,“古徐”祭天群数和人口次之,祭天需时亦长,但仪式较“铺笃”简略;其余的祭天群群数和人口较少、祭天需时较短,仪式也简单。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时间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之前举行。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专用和洁净。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或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忍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白净颗粒整齐的,需经过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平时要挂在高处,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净;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由两家轮流喂养,要保证大猪一百二、三十斤,小猪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长丈余的大香、须在秋天就准备好料,使用前专门搓制,并分节贴上彩色纸花穗,使其燃烧一昼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等,属祭天群所有,平时由有关户保管,不得随便使用。

纳西族通过春节祭天大大加强了群体的内聚力,并调整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求得宁静心灵的重要目的。


2.三朵节

又称“北岳神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及战神“阿溥三朵”的盛大节庆。玉龙山麓有座三朵神庙,因玉龙山在南诏时曾被封为:“北岳”,故该庙又称北岳庙。根据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古时有位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雪石,便背起来往家中走,走到现今庙址时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时就沉得再也背不动了。人们认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庙供奉之。此后,人们屡见一位身穿白甲、头戴白盔、手执白矛、骑着白马的天神,时常来民间显圣,保护纳西人征战得胜,并免于疫病、水火以及兵祸等灾难。这位天神被人们认为就是“阿溥三朵”,并当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权威的神来拜祭。纳西族木氏土司还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和大钟详纪三朵种种圣迹,并奏请中央王朝敕封其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从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朵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朵颂”的隆重祭拜仪式。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在节日期间,青少年还可以相互邀约到野外或集会场所,进行野餐和郊游等活动。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决定,将三朵节确定为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决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纳西族同胞的响应。

中元节“烧包”祭祖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举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来探家,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将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内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鲜果品、糕点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时分,再把那些白纸包带到河边焚烧,并将灰烬和一些供品扔进河水中,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去。这两日刚近黄昏便家家关门闭户,路上难见行人,因想象到处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动而显得一派悚然。

朝拜狮山“干木”女神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边境泸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狮山“干木”女神的盛大节日,又称为“转山节”。根据摩梭人的神话传说,屹立在泸沽湖与永宁坝子之间的狮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着这一带地区的人口兴衰、农作物丰歉以及牲畜的增减等大小事,同时还影响着妇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干木”女神长得十分漂亮,住在狮子山顶上的洞穴里,周围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辖。她还过着“阿夏”婚姻生活,有许多长期的和临时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来此聚会娱乐。摩梭人为了给“干木”女神助兴,并祈求她的保佑,每逢这一天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到狮子山麓的女神庙前进行朝拜。朝拜者一般达2000余人,以几家或十几家为一伙,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鲜花等祭品,诚心诚意地叩头朝拜。朝拜完毕,载歌载舞地欢庆,并就地野餐。在归途中,往往还要组织赛马等活动,有些青年男女则结伴环游狮子山或泸沽湖,谈情说爱,对唱山歌,其乐无穷。


3.干木石

名称:干木石

别称:狮子山祭会或朝狮子山会

时间:农历每年七月二十五日

意义:祭祀活动

内容:纳西族民间节日。"干木古"是纳西语音译,"干女"是女神的名字,"古"是祭祀,可意译为祭女神、女神节。"干木"又实指"干木山","干木山"又名狮子山,故俗称"狮子山祭会"或"朝狮子山会"。流行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地区,即泸沽湖一带纳西族聚居地。过去,崇拜山神的纳西人把狮子山看作"干木"女神的化身,认为她是司婚姻、生育和富足的神,不仅主宰人畜庄稼,而且是山神之首,她周围的男性山神多是她?quot;阿注"(有同居关系的"朋友")她是象征母权的最高神祗。解放后,母系阿注婚姻日趋瓦解,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越来越少,但是作为节俗仍在民间保留。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来到山腰,以石垒祭台"山宝宝",焚香化纸,点燃松毛柏枝,挂经符、纸钱、食物等于树枝,对山顶膜拜三次。然后向山中女神洞撒钱币、五谷等物,由巫师或喇嘛主祭,以巨石为石祖,祭拜之,祈求女神赐子降福。过去祭祀多以母系血缘家族为单位进行,现在,谁相信,谁去干。祭毕,游戏娱乐,唱歌跳舞,赛马射箭,游览山湖,野餐宴饮,寻朋交友,谈情说爱。夜晚有篝火松明,不误如愿乐,通宵达旦,尽欢两天。


4.请哦美

名称:请哦美

时间:秋收打场时

意义:祈求丰收

内容:纳西族民间传统宗教节日。"请哦美"即请谷神。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纳西族地区。纳西族民间传说,过去谷子种下去后不必进行田间管理和收获,谷子成熟后,自己就会回到主人家。有年秋天,谷子到"姆美咪"家叫门,"姆美咪"正试新衣,随口答道:"谷仓满,没处装。"谷子跑了。"姆美咪"历经辛苦,找到谷神居处,求谷神给了谷种,授以耕作方法,让她一路叫着谷魂回寨。她给乡亲们说完谷神所言即死去。中甸三坝的纳西族在收打扬场后,请村中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辈到家里,于堂屋设香案,供饱满的谷穗和生产工具,赞美其功劳,歌颂谷神"哦美"的恩惠,欢唱庆丰收的"玛达"调。尔后,用新谷在地上撒出一条龙图,绕场歌舞,至谷仓前,赞仓神;到火塘边、堂屋门口,以青竹竿驱邪。当老者坐下来享用主人家的谢宴,夸奖主人的勤劳时,家里人开始从龙图的头部扫收谷料,倒入谷仓,表示粮食如长龙般源源入仓。有些地方直接在打谷场上祭请谷神,摆香案,唱赞谷神歌,把谷子堆成长龙状,在龙头处上香摆祭品。祭毕请帮助扬场的乡亲吃祭品,而后收谷入仓。


5.每毕

名称:每毕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

意义:祭祀活动

内容:纳西族民间宗教节日。"每毕"是纳西语音译,意为"祭天"。流行于云南省见迪庆地区藏族自治州中甸一带。每年两次,正月十五日大祭,七月小祭。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末些蛮(古代纳西族)在大理北……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纳西族《东巴经》所记传说故事,在大理北纳西族最早的母亲是天女"衬红葆白咪",久婚不育,求其父母(皆天神)乃生三子。子不语,又求天神,方能言。故祭天(神)乃生三子。子不语,又求天神,方能言。故祭天(神)。祭天活动多以家庭或同一血缘家族中的多个家庭为单位举行。各祭天群体有自己的祭祀声所,一般在长青树下设坛。祭品主要有两头大猪、一头小猪、鸡、酒、米糕、饵块、各家奉献的祭米等。祭祀时由东巴(巫师)念育《崇搬飒》经,讲述民族历史传说,求天神保佑人蓄兴旺、平安。祭毕,酒、菜、汤等小份量熟食由参祭者共餐饮用,其余的按户或按人口均分,带回家享用,以求吉利。返回时大家排着队,头上饰着树枝叶,一路欢呼吼叫,表示生命蓬勃,求祭天神已得欢乐与吉福。正月大祭一般要四、五日,但在正月十五日得祭毕。祭祀仪式各地亦略有差别。


6.骡马会

名称:骡马会

时间:农历每年七月

意义:选骡马

内容:纳西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丽江县城(大研)狮子山后的旷野举行,节期7-15天。据当地民间传说,骡马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丽江自古有"花马国"之称。《明史》载:丽江"民以马易金"。纳西族《东巴经》(以象形文字写的)中有许多养巴的精彩描述。民国《丽江县志》载,狮子山有七月骡马会。"丽江巴"体型匀称,四肢有力,头小而灵秀,善跑而耐力,不仅农民喜欢,部队亦常选为军巴。骡马会声名远播已在辛亥革命之后。届时,云南各地的农牧民来赶会,陕西、河南、四川、西藏、安徽等省区的人来选购骡马,并带货物进行交易,甚至尼泊尔的客商也专程赶来谈生意。每天上市的骡马数以万计,另外还有各种农具、土特产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来赶骡马会的各地各族群众,除买卖交易之外,还可以品尝各种风味小吃。临时搭设的饮食棚摊店在市场周围星罗棋面,连成一串,接成一片。吆喝声招揽顾客,美食香味诱人驻足入座。久已闻名的"丽江粑粑"色美味鲜,每层薄如蝉翼,层次很多,有"千层饼"之称。它是用丽江麦面、黑龙潭泉水相和,配以火腿、花椒、糖、草果、油等调味品及辅料,在大理石案板下加炭火烤制而成,香脆可口,油而不腻,不仅当时可热吃,还可以带往远乡赠送亲友。骡马会期间,当地政府以及民间百姓组织有许多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对山歌、跳东巴舞、唱滇戏、赛马、杂耍等等,非常热闹。


7.龙王庙会

名称:龙王庙会

别称:龙王会、祭龙会、祭龙王、黑龙潭会

时间:农历每年三月十五日

意义:原始宗教祭祀

内容:纳西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节期时间有一星期左右。该节起源于原始宗教对龙的崇拜与祭祀,清乾隆时在黑龙潭建龙神祠,开始有庙会,届时东巴(纳西族东马教巫师)念诵东巴文的《祭龙王经》作道场,一些群众也于井边河畔点灯烧香,供祭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辛亥革命以后,?quot;丽江商业劝工会"的倡导下,渐形成以物资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庙会,而且在庙会期间评选优质手工业产品予以奖励。由于影响不断扩大,所以不仅吸引了省内外大批客商,甚至川、藏、陕、豫、皖等外省区的商旅也赶来参加交易。除农副土特产品外,不有成千上万头大牲畜进入市场,形成专门物骡马市。(参见"骡马会"条)解放前,参加龙王庙会的从数就达数万,解放后,更是不断繁荣扩大。著名的商品有毛皮山货、贵重药材?quot;丽江马"等。除商品交易之外,庙会期间有戏剧演出、歌舞活动、赛马塞球、舞狮耍龙等。由于参加庙会的群众民族成分较多,所以可以看到藏族、白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纳西族等民族节日盛装、歌舞表演,可以品尝到各种风味小吃,可以买到许多民间工艺品及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白天红红火火,夜晚亦热热闹闹,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和升平安康的繁荣景象。按纳西族习俗,新婚女子,在节日期间要请亲友到庙会看戏、观光、聚餐,因而使庙会增添了不少喜庆色彩。


8.劲德吉德

名称:劲德吉德

别称:打平伙、牧童会、牧童节、青年会

时间:农历二月初八

意义:娱乐节日

内容:纳西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节期不一。丽江大研镇一带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其他地区一般在正月初一。"劲德吉德"是纳西语音译,意为"打平伙"(凑份子聚餐)或"牧童会"、"牧童节"。节前孩子们便开始凑钱买东西或让家中准备食品。节日里孩子们便相约结伴上山,象城里的孩子去郊游一样。在山坡上主要游戏是唱歌(《劲德歌》等)猜谜语,捉迷藏,讲故事,说谚语。少女们也凑钱上山聚会野餐,所以又有称之为"青年会"的。家庭富裕的还做东请孩子们的客,关系较密切的家庭还让孩子互送肉和点心等。成年人若上山的话,也是按年龄来相聚,不去干涉孩子们的活动。该节起源于当地群众对古代放牧生活的纪念,早先还有些祭祀活动,现在当然成了娱乐性节日。


9.白水潭会

名称:白水潭会

别称:白水潭歌会、二月八歌会、白水台盛会

时间:农历每年二月八日

意义:祈福禳灾

内容:纳西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三坝一带。节日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祭白水潭。方圆数百里之内的许多信仰东巴教的群众,都来这里来烧香叩拜,祈福禳灾,有的还在泉中沐浴。白水潭,水不白,石灰岩溶沉积后使潭底与潭岸坡,形成了白色台阶,故被称为白水潭或白水台。


10.白沙农县会

名称:白沙农县会

时间:农历每年正月二十日

意义:交流会

内容:纳西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该节起源于喇嘛教庙会。纳西语称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音译为"白沙当美空普"),白沙即丽江城郊的白沙村,大宝积宫建于明代,乃喇嘛寺庙的一部分。每年春节之后,正值准备春耕春种时节。节日清晨,丽江一带的各族群众便涌向白沙各街,购买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交流农副产土特产品。货物之多之全是该地区一年之中别的集市都无法相比的。加之历史较悠久,所以很受周围群众重视,一年比一年热闹。除物资交流外,寺庙建筑群周围布有许多小吃摊点,来赶会的群众可以随意选择,一饱口福。当地居民还邀请来赶会的亲朋好友及亲戚相识到家中聚餐,叙谈家常,互相祝福。


11.火把节

名称:火把节

时间:六月二十四、五日

意义: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内容:火把节是纳西、拉祜、彝、白、僳僳、哈尼、佤、布朗、普米等兄弟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除佤、布朗、普米族外,其他六个过火把节的民族,其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大多数以上各民族地区。节期除黔西彝族于农历每年六月六日开始外,其余各族的火把节,均于六月二十四、五日开始,连续过3-7天,最多达半个月。节日活动内容,各地有别,基本相同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节前准备各种松明火把,有的高达10米多,于节日夜点燃,举火把走寨串户绕田角,敲锣打鼓奏乐并歌舞呐喊,意在驱邪杀虫祈丰年。二是祭祀活动,有的宰牛宰羊,有的杀猪杀鸡,祭田公地母等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是篝火晚会,跳火堆,舞蹈对歌,觅友择偶;举行群众性的赛马、赛歌、头牛、摔跤、射箭、拔河、荡秋千等文体活动和地区性的物资交流与集市贸易。解放后,节俗中的迷信内容大增,使火把节成为民族团结和预祝丰产丰收的盛会。关于节日来历,清《昆明县志》载?汉之时有彝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列,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逻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他,对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果被焚,慈善迹钏得夫尸以归。皮逻阁闻其贤,欲委擒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有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人民以火攻战胜魔王的斗争。有的传说,该节起源于彝族百姓用火把烧死天王派到人间糟踏庄稼的害虫。有的传说,邓赕诏王的夫人白节(即慈善),曾组织群众在羊角上点火把,虚张声势退敌兵,后人怀念她,故有火把节。起源实因当与原始时代的祭火和祈丰年有关。


12.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13.棒棒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14.三月会

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远近客商不断牵骤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骤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骤马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骤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播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15.二月八

农历的二月初八是迪庆纳西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尤以三坝白地最为热闹。又称“朝白水”。日期间,远近赶来的纳西族、藏族、彝族、回族等数以万千会集于白水台,参加朝拜白水神盛会。人们先烧香及杀鸡祭天,祭祀各种神灵后便进行歌舞表演及赛马,热闹非凡。

二月初八祭天的日子,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大型的集体野游活动。这一天各村各寨的人们,穿上各民族的节日盛装,拂晓前就成群结队地踏上了去白水台的道路。到了白水台,首先以家支、家族为单位在台前的求子洞边焚香磕头,然后到各自的火塘生火野炊。从古到今,各自的火塘地点不变,因为各家庭或各家族在火塘上方己设置神坛。当天,纳西人先要在火塘边祭祖,然后到白水台泉眼旁的大烧香坛进行祭祖。祭祖完毕,则坐到各自家的火塘边,享用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菜肴和糕点。在这香烟缀绕之中,吾树湾人首先边唱边跳起了“阿卡巴拉”舞,随着其他村寨的人也如人到舞队当中。顿时,歌声与舞蹈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16.滇西独特的禁屠护兽节

在滇西一带曾经有一个古老独特、今已鲜为人知的节日禁屠护兽节。每到农历八月二十三这一天,屠户们封刀,猎手们禁猎,并设祭焚香,供奉猎神,企盼六畜兴旺,走兽繁衍。

据说农历八月二十三是张飞的寿诞。张飞出仁仕辅助刘备前,曾以杀猪为生,是有名的屠户。张飞虽鲁莽,却有善心,每到他生日这一天,便自断屠宰,停业一天,他认为他生辰日子继续操刀杀生会折阳寿。后来,张飞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后,当上了将军,于是在其所辖范围内,定八月二十三为禁屠节。禁屠节这一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扩大为保护所有动物的行动规则。每到这一天,杀猪宰牛的屠户们封刀禁杀,街上停售肉类,专司狩猎的猎户收存弓弩、封存猎枪,设坛祭祀,敬奉猎神,让六畜和各种野兽逍遥自在。不必东躲西藏,可以自由自在徜徉于山坡林间。猎手们还有个规矩,平时狩猎时不准捕杀怀孕母兽和待哺的幼仔。保山市永昌镇白纸房村后山至今存有一座建立于明代的一个山神庙,庙内供奉有山神、土地神、花神、猎神,四神并立。猎神执掌天下所有动物的生杀予夺之权。现在,不少百姓还保留有除夕时为猎神烧纸钱的习俗。


17.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


18.朝山会

七月二十五日朝狮子山拜女神,是永宁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传说狮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宁的女神。她不仅主宰着永宁人口的兴衰、农业丰歉、牲畜增减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时也是众山神之首,周围的男山神归她管辖。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会娱乐,干木女神也前往参加。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以及百事昌盛,在这一天,永宁坝区的男女,特别是青年,都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子山麓,数家或数十家人烧一堆松枝,再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狮子山朝拜。拜毕,尽情欢乐,就地野餐。据说参加朝山的,最盛时达一、两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结伴绕狮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进行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