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名称图片 风俗习惯

2020-05-07 来源:hao86 哈尼族 传统节日 56个民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哈尼族节日一: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语称“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

十月年的第一天,所有的哈尼山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姑娘们头上、新衣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银泡、银链、银牌,走起路来叮蹈作响,既好看又好听。

年节的头天拂晓,家家妇女忙着舂粑粑,做团籽面,寨子上空响彻了“空通、空通”的舂碓声。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牛,烹制各种美味食品。属龙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团籽和粑粑,不吃早饭。有的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团圆。

中午,人们在寨子广场上架起高大的秋千,举行荡秋千活动。好斗的青年们则聚集在一起举行陀螺比赛和摔跤游戏。

晚上,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人们围火而坐,老人们唱起本民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调》,小伙子们则敲响铓锣大鼓,姑娘们跳起欢乐的“扭股舞”,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按照传统规矩,年节的每天早晚吃饭前,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着一蛊酒和三个团籽送到村口倒掉,意即祭献祖宗。随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辈数最大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血缘祖根。

年节里,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须回娘家恭贺新禧,外甥要向舅舅讨压岁钱,娘家同宗亲属要好酒好肉款待,还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鸭蛋。

哈尼族素来好客,过年期间要请附近的其它民族上家里作客。即使是过路的陌生人也要热情款待。吃过了还要送些粑粑、腊肉让客人带走。

有的地方,年节期间要举行“资乌都”活动,即欢乐幸福的酒会。各家各户将烹制好的各种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顺序摆在长长的蔑垫上,全寨人同饮共食,通街宴长达百十米,场面极为壮观。

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历十月间,当满山樱桃花开的时候,山间出了一个大妖魔,它糟踏庄稼,吞食人畜,弄得哈尼人不得安宁。有一天,它踏倒一户人家的篱笆闯入宅院准备偷东西吃,突然看见墙边一树樱桃花喷焰吐火,赤光灼灼,吓得魂飞魄散逃出院来。它又闯入另一户人家,扑向牛厩准备抓牛羊吃,主人急中生智,抓起一个铜盆甩了过去。“叮叮噹噹”的响声将妖魔吓跑了。晚上它又乘着夜黑摸进一户人家,主人听见“哗啦哗啦”的脚步声,就点亮火把来瞧,明晃晃的火把又把妖魔吓跑了。妖魔一天被吓了三次,不敢再呆下去,从此就在哈尼山消失了。妖魔被吓跑的这天据说是属龙日,从此哈尼族就把每年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作为过年的日子,十月年就此沿传下来。


哈尼族节日二:祭母节

祭母节是哈尼族传统祭祀性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二月里的第一个属牛日。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的寡妇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儿子养大成人,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但是,好心的母亲却得不到好报,儿子不但不孝敬母亲,而且天天打骂母亲,对母亲的生活不闻不问,母亲忍受不了折磨,便投河自尽。

儿子的不孝造成了严重恶果,儿子也没有因减少了母亲而富裕起来,反而一天天穷困下去,最后只得讨饭为生。这时,儿子才猛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痛改前非。因为母亲是属牛那天投河自尽的,儿子便把那天定为祭母日。为了怀念母亲的恩情,儿子选择了寨子附近的一棵大树作为母亲的象征。

每年按时祭祀,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哈尼族传统的“祭母节”,祭母节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祭品,以村寨为单位,集中到寨子边的一棵大树前,扯来芭蕉叶,垫在地上,摆出各家各户带来的酒、肉、鸡、甘蔗、糖果等祭品,并敲响大鼓和铓锣。男女老少在主持长者的带领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树前三叩首,并唱起思母歌。

歌中唱道:“身前立着母亲树,望见树,泪成串。唱上百歌,唱不完母亲的恩情。山泉不断,没有娘儿情意长。英雄都是母亲养,讨饭花子也有娘”,唱毕,人们按照辈份年龄的大小,围坐在一起喝酒吃饭。席间,老人们谈古说今,教诲青年人要遵老爱幼。大家议论、评判着山寨里每户人家对父母的好坏情况。好的赞扬,差的检讨,直到太阳落山才结束。


哈尼族节日三:祭竜节

祭竜节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节日,一年有两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三月竜是农业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不论十家八家,还是一户人家,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这棵树就是竜树。两次祭竜活动都要在这棵树下举行,据说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

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寨神相当于汉族的山神土地神)的日子。公祭的献物是一头猪,这头猪被杀死后,即安放在树台上,呈跪匐状。每户出一男子参加公祭,每人将一碗三色糯米饭(即红、黄、白,取喜、吉、净之意)和一把香交给主祭人献到竜台上,然后叩头膜拜。祭拜完毕,饮酒吃饭,席间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祷辞。

每年农历三月第一轮属龙日为三月竜祭竜神的日子。这一天中饭后,每户出一男人携一只鸡、一把香、一撮茶、一壶酒,红、黄、白糯米饭各一碗参加公祭。祭祀开始,每人喝一口花椒叶水净口,并将祭品交主祭者献于竜台。摆到谁的祭品,谁就叩头。祭祀完毕,饮酒吃饭,唱颂祈福辞。当天空现出星星的时候,举行迎神进寨仪式。寨里人点燃火把,敲响铓鼓到寨口迎接,公祭者们排成一条长龙。主祭者口唱迎神调:“天上的星星闪闪,己到时辰。寨里的铓鼓咚咚,迎接竜神。已是入祭的好时刻,请神动身。听大家歌舞欢唱,降福给人。”领头倒退着走出竜界,每退十步,即领唱“萨—乐—”,群众踉唱“萨—乐—”(即喜欢、吉祥之意),然后鱼贯进入祭竜广场。广场上摆一桌酒席,置一把椅子做为神的座位。主、陪祭者国桌而坐,唱起祭神词,祈求竜神保佑村寨平安,幸福吉祥。人们围场跳起传统歌舞“色尼尼”。

第二天,由主、陪祭者点香持烛送竜神归位,三月祭奄节即告结束。


哈尼族节日四:“里玛主”节

“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它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哈尼族节日五:“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哈尼族节日六:“昴玛突”

“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哈尼族节日七:“苗爱拿”节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一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按当地群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方。过节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哈尼族节日八:磨秋节

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哈尼族节日九:六月节

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诫新郎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哈尼族节日十:老人节

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县卡多山区的哈尼族,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老人节。早上,小伙子上山挖松树,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佳肴。太阳偏西,圣自(专门过节的地方)已栽满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松下。当主持者宣布节日仪式开始,锘锣一齐击响。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鸡蛋等食物,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接着,小伙子弹中央委员小三弦,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歌,老人们也在欢声鼎沸中跳起阳猛套(老人圆舞)。最后,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讲述一年来子女对他们的抚养情况,人们听完每位老人的叙述后,对尊老爱老的给予赞誉,对那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辈,给予批评。


哈尼族节日十一:“好收”

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哈尼族节日十二:“矻扎扎”节

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三至五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时当繁忙的春耕生产已经结束,盛夏农闲,兼有社会娱乐及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意思。一般以进入夏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有的地区却在“端午节”或“火把节”期间过节。


哈尼族节日十三:“耶苦扎”节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六月的一个属牛之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三至五天。

传说很久以前,哈尼人的田里发生了虫害,人们杀鸡求神,宰猪祭龙,都无济于事。有个叫阿陪明耶的老人到田地里捉了三条虫,用青叶包好夹在木牛上,分别插在地边、路口和寨门口,供人唾骂,以示对虫的惩罚。过了几天,田地里的害虫果然不见,谷子也长出了新苗。人们喜获丰收。以后,每逢田地里发生了虫害,人们都效仿阿陪明耶的办法去做。后来,阿陪明耶死了,他的儿子每年载完秧后就杀鸡祭祀他的父亲。这事传开以后,天长日久,便成哈尼人的一个传统节日。由于哈尼人都是父子连名,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取自父名的最后一个字。这个节日是阿陪明耶的儿子为纪念父亲而率先兴起的,所以就叫“耶苦扎”。

“耶苦扎”开始这天,中年男子杀猪、杀牛;小伙子上山砍树,割藤条,运回寨里做秋千;妇女则在家煮饭、做菜、舂糯米粑。荡秋千,是节日的一项重大活动。打秋千时,围观的群众边看边唱,并不时发出"嗦、嗦!"的欢呼声助兴。场面十分热闹。节日里,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赛球、拔河、歌咏比赛等,使传统的节日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风彩。


哈尼族节日十四: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人,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土司的独眼儿子。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现在,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哈尼族节日十五:农事节日

云南哈尼族的传统农事节日。西双版纳州和澜沧一带哈尼语称为“吃新米饭”;红河州叫做“车实扎”,汉译新米节;另有些地方称“卡奴抽也”、“约普墨切”。每年农历七、八月,当田里稻谷泛起杨梅色的时候择日举行。有些地方选在龙日,因为“龙”在哈尼语里有“多起来”、“增添”意思。哈尼人希望经过吃新谷、喝新谷酒的仪式,预祝稻谷丰收,越吃越多。

节日这天早晨,每家户主来到稻田,选一个穗长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树叶包好挂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结稻谷。他们还采一把谷穗带回家去,春出新米,做成新米饭,摆设新谷酒,宴请村中头人或家族亲戚。他们还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因为,据传说,很古以前,世间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时都被冲走了。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吓飞了小鸟,捡回了谷种,从此人们才重新种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献给狗吃。也有地方传说,是天神之女俄玛背着父亲,偷偷将稻谷种送给人间,并教会哈尼人耕种方法,结果父神震怒,将她变成狗发配人间。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献。

祭祀结束,家人及宾客们才开始享用丰盛的谷饭、新米酒。据说是,吃得越多越饱越好,秋收时稻谷才会粒粒饱满,永远吃不完。有的地方是村里龙巴头家先择吉日吃新米饭,并宴请全村男性长者尝新,然后各家各户才相继尝新。过完新米节不久,便始动镰秋收了。


哈尼族节日十六:“扎勒特”

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哈尼族根据古老的历法,他们的新旧年的交替,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把农历九月底作为年末,把十月当作岁首。新旧年之间没有具体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采用古老的地支记时形式,将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第一个辰龙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卯兔日即为旧年的岁末。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期间必须杀猪、鸡、鸭,舂糯米粑粑,做糯米汤团。以此送旧岁,迎新年,祭祖先等。新年当天,全寨要共同杀一头猪,这头猪称为“生轰”,大意为“共同分的”。这“生轰”猪无论大小,必须按全寨户头平均分配。而且猪身上的肝、肠、肚、心、肺等等,哪怕只能分一点,也要家家都分到。其目的在于全寨各户,用同一头猪的肉,各家分别祭祀自己的祖先。

祭祀活动,是哈尼族“扎勒特”的重要的内容之一。节日之前,各家按自己家庭的传统,开始进行各种祭祀活动。首先要在大门外或在天井里杀鸡祭献,目的是祭献那些死于异地他乡的家里人或村里人,认为过年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家的,但他们的冤魂不能进家门,因此必须在门外敬奉他们。“扎勒特”也是哈尼族家人团聚的日子,一般出嫁不久的姐妹,不管生没生小孩,都要请回来住几日。


哈尼族节日十七:“祭龙日”

是居住在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二月二日过节这天,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龙游寨仪式。走在游行队伍最前的是彩纸糊的龙头,接着是由男女青年簇拥着的由小伙子装扮的姑娘,跟在后面的是哈尼群众。他们敲着鋩锣、牛皮鼓,吹着巴乌,弹着四弦琴在村寨周游。

节日来源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哈尼人从远方迁徙到哀牢山定居时,这里住着个叫奢得阿窝的山魔,它还由一伙由虎、豹、豺狗修炼成的妖怪陪伴。山魔经常带着一群妖怪化装成人窜到哈尼村寨,毁坏庄稼房屋,咬死人畜,还常常抢去小孩当食物,闹得满寨鸡犬不宁。夭长日久,哈尼人的小孩被山魔害得所剩无几,眼看就要后继无人。这时,人们委托和山魔有来往的咪谷给奢得阿窝说情,求他不要再来抢小孩。山魔提出每年二月一日送他一个姑娘作媳妇的要求。哈尼人委曲求全,被迫答应了条件,年复一年,哈尼人失去了许多天真活泼的姑娘.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她有三个孩子,老大日则,老二努戈都是男孩,老三梅霜是个才满16岁的姑娘。

这年轮到她家送姑娘,全家都很伤心,妈妈和两个哥哥怎样都不同意妹妹去送死。随着限期来临,碑娘的几个孩子要求去杀死山魔,为姑娘们报仇。碑娘找乡亲们仔细商量后,于羊日这天,由日则和努嘎装扮成两个漂亮的姑娘,乡亲们抬着酒菜等贡品送往山魔踞的山洞。山魔瞧见人们今年仍然按时执行诺言,并多送来一个姑娘,显得格外高兴,马上打发送贡群众回寨。接着,“两个姑娘”假装出逗山魔喜欢的样子,摆宴劝他喝酒作乐,故意将其灌醉。待山魔大醉时,他们施展巧计,及时探得山魔致命的秘密。晚上,两个姑娘趁山魔酒醉熟睡之时,迅速拔下它心窝上的白毛。山魔一声惊叫,忽地坐起,可是因它的筋骨已经酥软又马上倒下“姑娘”立即拔出随身尖刀,杀死山魔,为哈尼人除掉了祸根。这时,躲在洞口外的乡亲们也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其它小妖。

二旦二日(龙日)早晨,乡亲们听到这个喜讯工敲着牛皮鼓,吹着巴乌,弹起四弦琴,唱起哈尼歌走出寨子,动烈地迎接日则和努嘎两位英雄的胜利归来。以后,为了永远庆祝两个英雄为民除害的重大胜利,哈尼人便在龙日这天,选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敲锣打鼓,游村串寨,后演变为节日,一直流传到今天。


哈尼族节日十八:“嘎汤帕”

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嘎汤帕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无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娱乐,红红火火辞旧岁,欢欢喜喜迎新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勐海县勐混镇广冈村、勐腊县勐润乡等地的哈尼族群众,载歌载舞。附近村寨的傣族等民族同胞也前来助兴,以传统的拔河、射弩、打陀螺、刺绣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举行庆祝活动,欢度“嘎汤帕节”。

“嘎汤帕节”期间,勐腊县勐捧镇的哈尼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纷纷唱起祝酒歌,跳起咚巴叉。这个昔日宁静的小寨,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来自各村寨、农场的表演队,在庆祝会上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祝愿今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哈尼族节日十九:“阿玛突”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农历二月属龙日的“阿玛突”,又叫二月年,节日包括祭山、祭祖、祭社林等内容。节日第一天杀鸡祭外鬼,并用竹签编成符抵御外鬼进入。清晨,全村男女老少都自动到井边掏井,砍草扫地,然后,由魔巴或有威望的长老,杀白公鸡,祭水井,同时祭山,因为他们认为水来自于山,山靠林养育。所以,这里的民族一般都将水井建造在树下。中午祭寨心塔,寨心塔立于材寨中央,用泥土垒成,是建寨的最早地点。祭完,则以寨心塔为“头”,每家凑一桌酒席,顺坡往下排;人称街心酒宴,凡男性都得参加,以示全寨同心协力。仪式完后祭树林。树林为村边一茂密树林,林中一草一木都不许乱动,女人则被禁止进入。祭树林时,魔巴、族长、长者三人带领装扮成一男一女的两个小伙子,敲着锣,带着预先准备好的三个鹅卵石,血祭树。三个鹅卵石,一个用本寨处女原红染之,放于树树根左侧,称祭龙(山与龙同一,有龙于山,则水清林茂);一个用猪血染之,放于树正中树前,为祭社林,包括祖先;第三个石头用狗血染之,放于树树根右侧,表示祭鬼。装扮成一男一女的两个小伙子象征童贞,恭立树两旁,三长老一边念诵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消灾灭难的咒语祭神,一边将三块石头献上,进行拜祭。祭活动一共进行七天,以龙日前三天开始,停止一切生产和集市活动,如有不慎入寨者,则七天内不准出寨。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