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白居易有很多成名作,其中一些句子我们是耳熟能详,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还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都非常经典,朗朗上口。

白居易还留下了很多七言律诗,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钱塘湖春行》,但是白居易的七言律诗中,只有一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为经典流传,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既是题目,又是诗前小序,这首诗叫作: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在此先交代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公元846年,这一段时间是唐代比较混乱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后,社会早已千疮百孔,动荡不安,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曾经饱尝了战乱,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因此,他在位前期,政治清明,体恤民生,严禁宦官干政,提拔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因“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日益壮大,严重威胁着朝廷的安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适发动削藩战争,但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削藩失败,从此开启四镇之乱,两年后爆发"泾原兵变",李适相继出逃奉天、梁州,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等平乱。李适执政后期却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他又大肆敛财,崇信奸臣,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由武力转为姑息,导致淮西势力增强。

此诗正是写于唐德宗时期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前后,当年二月,宣武(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因各地叛乱频发,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都发生在河南境内,而白居易居住在河南地域,因而一再沦为战乱的中心,战火烧得民不聊生。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再加上贞元十四、十五年长安周围严重旱灾,所以出现了“河南经乱”“关同阴饥”的场景。

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当时,白居易在洛阳待奉母亲,而兄弟姐妹分散在五处,又屡经战乱和灾荒,诗人因战乱而远走他乡、吃尽了骨肉分离而漂泊无定的苦楚而身怀感伤,于是写下了此诗。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又遭遇灾荒,祖上留下的家业没了,兄弟手足都东西四散地漂泊在他乡。“时难年饥”指战争和饥荒,这是国家的灾难,“世业空”“羁旅”则又是家人的灾难。国难、家难种种不幸都集中在一起,真是难上加难。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在战乱之后,到处的田园都荒芜寥落,骨肉兄弟漂泊流浪,失散在途中。百姓不仅遭受饥饿的折磨,还要忍受亲人分离的痛苦。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离群的孤雁之间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的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诗人想到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一个个就像离群的孤雁,形影相吊。因为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所以古人常用“雁行”作为兄弟的代称,离群的孤雁本来就很忧苦,诗人又将“千里”放在“雁”之前,表现兄弟间距离的遥远。以“雁”“蓬”来作比喻性概括,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形象地反映了兄弟分离的现实状态。

前三句属于概述,以亲身经历概括出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苦难,兵荒马乱,洪涝饥馑的场景。前面的概述都铺垫好了,便引出最后一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因为思念,诗人在诗的结尾想象出了一幅感人的画面:一幅五地望月而共生乡愁的图景。看到同一轮明月应该都会落泪,虽然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但兄弟手足今晚都会思念家乡和亲人。“明月”即圆月,是团圆的象征,身处五地的兄弟姐妹看到圆月都会生出何时团圆之心。

骨肉分离,家人分散,战乱频发,灾难连连,这是时代的磨难,更是广大老百姓的磨难,战争、灾害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用最平实的语言抒写出了感人的兄弟骨肉之情,令人感动落泪。

有时候,越是平淡的语言越是能打动人心,或许是因为这样,《唐诗三百首》才这将首诗选入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