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白居易是中唐的伟大诗人,他博学多才,奋发有为。虽然宦海沉浮,晚年身体逐渐衰弱,依然在作品中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秋天是多彩的季节,黄昏更是晚霞绚烂,诗人面对美丽的秋景,没有慨叹人生短暂,也没有惆怅晚景悲凉,而是由此想到更远,令读者在欣赏经典诗歌的同时,也钦佩诗人崇高的人格。下面介绍白居易花甲之年的两首律诗,闲适淡泊,充满温馨。

秋雨夜眠

唐代: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已经60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这首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诗人先从老翁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再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后的情况,反映了诗人暮年心灰意懒、孤寂闲散的状况。

秋夜带着阵阵寒意,作者却安宁自在地守在家里。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更让诗人感到寒气逼人。由“凉冷三秋夜”,再到“睡美雨声中”,作者娴熟地运用衬叠手法,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增强诗的感染力。“安闲”二字,更生动地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烘瓶里的燃料一夜过来已化为灰烬,老者不得不起床加点火烘烤被子。天色拂晓,诗人却不愿起床,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体衰怕冷的闲散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呼应首句,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秋意更浓,夜来风雨不仅加深了寒意,树叶一夜之间就飘零满阶。作者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而老翁却对它漫不经心,突出其心境淡泊。

秋思

唐代: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这首诗也是诗人60岁所作,白居易当时仍为河南尹。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霞光万丈,诗人心情愉悦,于是即兴赋诗。黄昏时分,那如火一般的晚霞绚丽无比,光彩夺目。诗人放眼望去,晴空万里,碧蓝如洗,一片澄净明澈。“红于烧、碧胜蓝”,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极言秋日晚霞之灿烂,天空之净洁。

诗人闲来无事,正好可以欣赏晚霞和云彩,云朵千变万化,有的象骏马在奔跑,有的如静兔在蹲伏。农历初三的月牙儿犹如细细的弯弓。诗人以云喻兽,将月比弓,十分贴切,也使描绘之秋景更加生动逼真。

晚景美轮美奂,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让诗人联想到妇女们看见鸿雁南飞,不由得对戍边亲人无限怀念。她们捣衣时的砧杵之声,又能使人生出许多绵绵的忧愁。颈联抒发了作者对因战事而分离的夫妇们的深切同情,诗人不由得感叹,“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纵观这两首诗,诗人虽然花甲之年,年老体衰,心情却很闲适。第一首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第二首诗中,美丽的秋景让诗人心情开朗,兴致盎然,但鸿雁南飞、砧杵之声,又令白居易深切地同情那些被迫分离的亲人。60岁的白居易本该退休,享受在“瑟琴声里,弟劝兄酬、儿歌孙拍”的悠闲,可是诗人却依然奔忙,而且同情百姓的疾苦,真是可敬可佩,一种温情也流淌在读者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