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敕勒歌

发布时间:2024-02-26
1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
敕勒歌
敕勒歌原文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敕勒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

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作品点评

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是鲜卑人的后裔,他读了《敕勒歌》也深为赞赏:“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明代...

查看详情>>
2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古诗带拼音和翻译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
敕勒歌古诗翻译

中国幅员辽阔,既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北方草盛牛羊壮的大草原,而说起写到北方大草原的诗词,相信大家都能立马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接下来就有好工具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明朗壮丽之景吧!

敕勒歌古诗带拼音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chì lè chuān , yīn shān xià 。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 lǒng gài sì yǎ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川:平川、平原。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苍苍:青色。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同“现”,显露。

创作背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赏析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

前两句,把天比作穹庐,又让我们联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查看详情>>
3

敕勒歌古诗是首歌?为什么不押韵呢,不押韵的古诗还有哪些

古诗
敕勒歌古诗

敕勒歌是诗吗?如果是诗为什么读起来不押韵?

我们中国人大多从小学习过诗词,有这样一首诗和《静夜思》、《咏鹅》一样家喻户晓,但是这首诗为什么读起来好像有点别扭呢?仔细分析,原来是因为前几句读起来不押韵,那么这首诗为什么前面读起来不押韵呢?不押韵的还叫作诗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敕勒歌是一首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这是北宋人郭茂倩收集的一本乐府诗专辑。只要是他认为的乐府诗全部收录,总共有五千多首,有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释,以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其中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作品。例如汉武帝的《秋风辞》、卓文君的《白头吟》、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

最传奇的诗应该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没有被唐朝任何选本收录,被郭茂倩收录仅仅是因为属于乐府诗,如果不是郭茂倩这首诗我们今天就再也看不到了,唐宋时期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很低的。但是今天去成为了“孤篇压全唐”的千古绝唱,令人唏嘘。不要曲解 闻一多、王闿运从未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乐府诗集》记载了关于敕勒歌的一个故事:

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北齐神武高欢发病攻打北周,结果士兵死亡过半,为激励将士,高欢命令大家一起高唱敕勒歌,因为歌词本诗鲜卑语,翻译成了汉语,所以长短句不齐。原来《敕勒歌》可以作为一首战歌,先不管我们读起来是否押韵,可以估计的是,用鲜卑语唱歌应该是押韵的。

二、敕勒歌当然是一首诗

敕勒歌当然是一首诗,诗自古以来多是唱的歌,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词变成文人诗词以后,渐渐的不能唱了,诗不能唱了后,词渐渐兴盛起来,宋词到后期也有很多作品不能唱了,于是又出现了元曲。那些不能唱的诗叫做“徒诗”,就是不入乐的诗。据说与《诗经》的"合乐歌唱"不同,楚辞就属于"不歌而诵"的"徒诗"。

晚清学者姚华在《论文后编 》中分析道:

"盖乐府与诗,本出一源,其别惟入乐与否之分耳。有声可歌者,即四、五、七言诗亦可为乐府,否则长短杂言而不能入乐,犹徒诗也。"

敕勒歌是一首可以唱的诗,被收录《乐府诗集》的作品都是新旧乐府诗,否则也不会叫做诗集,敕勒歌当然是一首诗。

三、敕勒歌读起来为什么不押韵?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个问题估计初学时都会感到奇怪,有的小朋友一定会问过老师或者家长,有没有家长说过,怎么不押韵,茫和羊就是押韵的,一首诗这样就算押韵了,如果问前两句为什么不押韵,估计能说出来的就不多了。

因为前两句的韵脚是:下和野,今天我们读起来确实是不押韵...

查看详情>>
4

敕勒歌古诗描写了什么?我们从小就会背

古诗
敕勒歌古诗

敕勒歌描绘的是一幅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北国草原风光;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赞美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出自:《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

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

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赏析:

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

“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

阴山,又名大青山,座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就具体的地理位置而言,这样说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

接下来,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风光,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际,开口就是粗豪的调子。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因素在起作用。

草原上的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

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

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的莲花,村头路旁婀娜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拥有着望不到尽头的大山,望不到尽头的河流。

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庐”(现在所说的蒙...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