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西塞山怀古》

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读了刘禹锡这首《西塞山怀古》后,诗人也会令我们沉浸在对历史兴亡,人世沧桑的感慨思索里,尤其是对那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论断。对于许多忧国忧民的诗人,比如诗豪刘禹锡来说,本心是希望国家统一稳定的。

刘禹锡聪明好学,刻苦勤奋,十九岁就在长安和洛阳士林中混得个脸熟,搏得了良好的声誉。他二十一岁就中进士了,相对于其他考了多次而未中榜的士子来说,刘禹锡仅靠个人才华,可谓未负少年苦学。他的诗歌创作曾经得到江南著名的诗僧皎然和尚和灵澈上人的指导和影响,令师尊们叹之“孺子可教”。

刘禹锡之所以被人尊称为“诗豪”,主要是从他的诗词里能读出一种昂扬向上,百折不挠,大气豪迈的胸怀。刘禹锡有改革时弊,中兴大唐的志向。为此他加入了王叔文为首的改革团队。但因这个改革触犯了藩镇割据者,宫廷宦官和其他官僚们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和反扑压制,改革最终失败。改革者们纷纷遭到打压贬官,下放到各地。刘禹锡在多次被贬后凭着刚毅,倔强,乐观,豁达的心性生存了下来。同时,这种心性也融入到他的诗文里,著名的《陋室铭》,《秋词二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见席上见赠》,《浪淘沙词九首其八》,等等。

在刘禹锡的诗歌里,有一类咏史题材的诗写的特别令人称赞。凝练含蓄的诗风,清新健达的辞气,简明深刻的内蕴,构成了他面对历史古迹,结合当前景状,而进行了对哲理的思索,忧国的感叹,对当世的警鉴。代表作有《蜀先主庙》,《石头城》,《乌衣巷》,《金陵怀古》等等。今天就让白马和诸位诗友一齐来读一读刘禹锡的著名咏史诗《西塞山怀古》。

白马独家译诗:

西晋益州刺史王濬的楼船战舰从益州出发,一路直下奔袭到东吴都城金陵,金陵城威严神圣的帝王之气就在一瞬间黯然消失了。用来拦截西晋王濬楼船的横江大铁索被火熔断沉下了江底——吴囯战败了,号称“石头城”的金陵无奈中被挂出一大片投降的旗帜。人世间像这样改朝换代,令人叹息的往事有好几回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这长江的寒流中纹丝不动。如今我们大唐帝国四海承平,并无战事,那山上高高的堡垒在雪白萧瑟的芦荻花间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东部,是现在黄石市的一处风景区。西塞山本来也不高,海拔也就170来米。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在东汉末年以来的古代战争中很重要,也就是说,它的地势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由于它据高临下,屹立于长江南岸,山崖之下就是滚滚长江,所以这在古战场上是一个易守难攻的位置。三国时代,它东接孙吴,西连荆楚,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战略堡垒。

到了唐朝,西塞山严然成了一处旅游怀古的胜地。诗人李白,韦应物,刘禹锡,张文潜相继写有关于西塞山风景和古迹的诗。刘禹锡经历一场失败的改革后,先后在江南的好几个州县作小官。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改任为和州刺史。在乘船东下赴职和州的旅途中,他经过西塞山下,于是乘兴登临,忆古思今,出于警策对当政者居安思危的想法,写下了这首暗含以史为鉴的七律。

王濬楼船下益州。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西晋讨伐东吴的故事。王濬是西晋伐吴的主力大将之一,被晋武帝封为龙骧将军。王濬在羊祜推荐下任益州刺史时,为讨伐东吴做了七年的准备。他屯田积粮,训练水军,伐木造船,为东下灭吴打下了良好基础。晋武帝咸宁六年,王濬上表请战,得到武帝大力支持。

诗人把这个启动征吴的战事缩略在《西塞山怀古》的首句里,既是对自己当下的唐朝寄以中兴大治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怀古的对象晋朝一统江山,使天下黎民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赞许。这七字洋溢着一种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期许。楼船,顾名思义是指船板上建有几层楼的的大船。王濬建的这船有一百二十步见方,可以容纳二千名军士,可见战船之大。战船顺流出巴蜀,诗人刘禹锡以一个“下”字来突出了王濬创建的水军军心斗志高昂的状态。诗友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下益州”三字并非是去益州,而是从益州顺江流而下的意思。

金陵王气黯然收。对于诗人自己希望能胜利的一方,诗句里不加一个带鼓舞劲头的形容词也能显现出一种激越赞成的心情,而对于希望其尽快灭亡的另一方来说,又加了一个形容词“黯然”。黯然,显现出了孙氏在金陵经营了几代政权后对于国之将亡的不爽情绪,但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大势所归,千古江山,英雄所望,志在一统。江东自孙坚起兵,孙策创业,孙权称帝,时至孙皓,荒淫无道,江东失民心已久。诗人刘禹锡说金陵王气收,正是鉴于天下将合,非得道者不能称帝造福于苍生的历史训诫。所谓的王气,只能属于有德者才拥有的正气。上联的“下”字才是王气的显现,西晋军队担当统一使命,正义凛然,所以才有了东吴帝都金陵的王气黯然消失。

千寻铁索沉江底。寻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千寻是个约数,代表所指的事物极长极宽。当年王濬从益州各地伐木,造船时撒落的碎木屑漂满江面,沿江东到吴国境内。吴国建平太守吾彦看到这江里漂流的木屑,知道上游的西晋水军在造船,为伐吴作准备,遂建议吴主孙皓早做准备,沿江布防,在建平增兵驻守,无奈孙皓不从。到了王濬战船从成都出发前,吾彦已经铸造了极长的巨大铁索和铁锥,在长江险要处横拦在水中以防晋军船舰冲往下游。可王濬也是智谋大将,他又造了极长极粗的火炬置放于船上,遇到横江的铁索时便引燃大火炬,烧至铁索熔断,于是吴国的铁索便不能再阻晋军东下。这便是刘禹锡的诗句“千寻铁索沉江底”的战斗详情。

一片降幡出石头。由于东吴守军吾彦的横江铁索之计失败,东吴各路守军遇晋军更是望风披靡,倒戈投降。等王濬楼船抵达建业时,孙皓知道,该来的都来了。再作无谓的抵抗也是徒劳,于是接受了胡冲建议,传檄东吴,到处插上投降的旗帜,归降西晋。孙皓又自缚己身,赤臂坦胸,到王濬营门前举行投降仪式。

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带。东吴时称建业,又有名为石头城。“一片降幡出石头”,是西晋统一天下的大幸,也是孙吴政权的悲哀。得道者天助之,失道者天弗助之。刘禹锡心中应该是这样想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伤,是因为刻骨铭心的事情所动心,心有余悸,比如说亡国,战事,蕃镇割据。像吴主孙皓被王濬大军逼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等等。诗人刘禹锡鉴于历史上这样的往事几回重演,心中再清楚不过了:愿大唐王朝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唐穆宗长庆年间,原本唐宪宗时收回的河北失地又重新回到三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里暗指的对象,明说的是东吴之亡。也恰如刘禹锡在《金陵怀古》里写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也就是说兴旺与衰退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即使你占有再怎么好的地势。由此,诗人得出了颈联的对句。

山形依旧枕寒流。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是对历史旧事的回顾,回想,似虚幻的一场梦境,然而那事却是真实的。接着颈联从历史的长河中回到当前,这是由虚入实:眼前的西塞山还是那样抵着江流而立;历史的沧桑改变不了山水依旧。这是客观的事实。诗人在这一句里通过描写立足西塞山下的所见点题,山形指西塞山的山体和它在水流中的影子。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在尾联里寄寓了自己为政的终极目的:四海为家。四海为家是四海为一家的意思,和平稳定,国强民殷。而说“今逢四海为家”,实际上也算对当局的一种暗暗讽或良好祝愿。古时的战垒工事在一片芦荻花中萧萧破败,合乎诗人之心,仁人之志,历史规律。

刘禹锡作出这首诗后被白乐天和元微之称为“骊龙得珠”,被后人是刘禹锡的杰作。它妙在剪材,仅凭咏一件史事而警策兴国之道。此诗以气势贯注全篇,凝练切题,辞气壮丽,气象寥廓,非诗豪不能为,令元白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