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2020-07-07 来源:hao86 老子简介 老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中国文化的二大圣人都诞生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比孔子大一辈,也就是二十多岁。孔子活了73岁,是高寿的人。老子活了98岁,甚至有的说活了160岁,恬淡虚静的修道士心境发挥了作用。孔子去世,老子还活着。

老子姓李,名耳,所以庄子、列子和《淮南子》都称呼为老聃,有时也称老子。老子得名,显然是因为年纪特别大,远近闻名,这是中国的尊老传统,老子就是今天的老先生。在中国古代能够尊称老的就老子一人,孔子也没有资格称老。

没有司马迁的记载,老子的真正姓名都可能无人知道了。后代学人对年纪大的尊师称“老”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子原来是古代的一个爵位,后来变成对大学问家的尊称,孔子、曾子、孟子都是如此。老子是老与子的合称,意思就是年纪特别大的德高望重的老师。

唐朝皇帝姓李,以老子为荣,唐玄宗特别喜欢老子和他的学说,特别赐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把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真经》,又亲自为它作注。

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学者雅思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就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世界文明史上诞生了几位思想巨人,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印度诞生了佛陀。

这是巧合吗?还是另有安排?极盛一时的君王和军事统帅世代都有,但思想巨人的诞生却很稀少。老子无疑是这样的世界级的思想巨人。思想巨人提供了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东西,捍卫了人的尊严。

《楞严经》说:诸可还者,皆非是汝。不可还者,非汝是谁?这就是人的定义中最精彩的一个,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才恍然大悟。能够归还给人工智能的都不是人的本质。

现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的本质的领地正不断缩小。我们将不得不为人的本质发愁,甚至不得不捍卫人的本质。人工智能专家对围棋大师的表现不屑一顾。但他们对人类思想巨人的作品非常尊敬,或者说这是人工智能专家唯一尊重的人类作品,思想巨人的思想才是人的本质。

我们现在来看看老子这位思想巨人。老子是一位真正的修道者,是远古时代修道运动的继承者。老子的思想不是孤零零的,而是代表华夏文明在五千年前兴起的时候就有修道运动,黄帝、混沌氏就是太古修道运动的模糊记载。孔子把老子一派的思想称为方外之人,而称自己为方内之人。

据司马迁记载,老子原来是周朝的太史,博览群书,精通古代往事,也知道未来的趋势。老子看到周朝衰败,不可复兴,就西出函谷关,离开华夏大地。这时函谷关官员关尹,他也是一位修道人,善于观察天象,看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经过。关尹一看是老子经过此地。出了函谷关就不是华夏了,关尹知道老子去意已决,就强留下老子为他著书,于是老子碍于老朋友的面子,就写了《道德经》五千言。

关尹为华夏文明做了一件功盖千秋的好事,不然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道德经》了。没有《道德经》,我们的文化就失去了一半。

我们今天的思想中不知不觉都植入了老子的思想逻辑,即使你没有学过《道德经》,也是如此。这就是文化。我们的知识架构并不牢固,需要深度学习和思考才会使知识架构更具逻辑性,或者说建立我们的知识——逻辑架构。但如果没有老子贡献的思想,我们的知识架构更是杂乱无章。

老子的道就是把我们的知识推到极点,现在物理学家称为奇点,从而来建立可靠的知识——逻辑架构。建设高楼大厦必须把地基上面的浮土去掉,直至坚硬的岩石。道就是坚硬的岩石,上面可以建立牢固的知识——逻辑架构。

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是老子的弟子。孔子17岁时就是闻名鲁国的大学者,51岁去西周拜见老子。见老子刚沐浴出来,头发直竖,“心如死灰,形如槁木”,已经入大定中,外人看似乎完全没有生命之气。

孔子惊讶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知道老子见道了。一会儿老子出定,孔子才小心翼翼的问:您刚才到哪里去了?老子说我游到天地之始了,看见了阴阳二气。

后来孔子对子贡说:老聃,人中之龙也。赞美无以复加。

《论语》中也有记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就是老聃和彭祖。很多人不承认这里的老是指老子,解释为彭老先生,以为孔子是讲今日的白话“老彭、老张”,这是误解。

司马迁的《史记》为华夏民族留下了最宝贵的历史和英雄业绩,当华夏民族复兴的时候,一定有后人想起他为自己的民族所写的英雄历史。历史虽然有人性的醜陋,但可以被歌颂的事迹也留在其中。老子传记确实很模糊,而且司马迁明显说不敢十分确定,只是传闻,我想这是老子本人造成的,因为老子并不想宣扬自己。但《道德经》和老子本人都是千真万确的。

司马迁之前,庄子10万言,都是阐述老子的思想。韩非子写了《解老》《喻老》二篇,老子的地位至高无上。把秦始王推上王位继承宝座的吕不韦组织顶级学者编撰的《吕氏春秋》对老子思想高度推崇。

汉朝初年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喜爱老子学说,史称黄老学说,推动老子学说在华夏社会的传播。汉文帝、汉景帝开启的文景之治就是以老子《道德经》的无为之治思想为治国方略,文帝父子的无为、节俭使汉初的民众得到休养生息,社会从秦末战乱中恢复过来,奠定了汉王朝的发展基础。

比司马迁略早的淮南王刘安是极其重要的地方分封侯王,他本人是老子学说的崇拜者,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组织天下优秀学者撰写《淮南子》,完全依据老子《道德经》。可以说,《淮南子》是老子《道德经》的汉代继承者。汉武帝时,司马迁父子编写华夏第一历史巨著《史记》,在《论六家要旨》和《老子申韩列传》中,高度推崇老子学说。

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老子著作有甲本乙本,写在帛绢上,可见老子《道德经》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帛书甲本写于刘邦称帝以前。

老子思想是汉初至汉武帝以前的社会主流思想,汉武帝以后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占据主流地位。

老子思想是效法天道,以恢复人的天性为宗旨。老子认为理解人的天性就是理解人性,他的后继者庄子更是仔细观察动物世界,看到鹤的腿长,野鸭的腿短,就告诫人们不要希望把鹤的长腿截短,把野鸭的短腿加长。隐喻社会的文化精英和君王总是希望按人的想法改变人的天性,这是引起社会痛苦的原因。

尊重鹤的腿长,尊重野鸭的腿短,这就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庄子记载说,鲁国飞来了一只巨大的海鸟,鲁候很高兴,就举办盛大的宴会招待海鸟,为海鸟演奏人间音乐,结果海鸟悲伤而死。庄子说这是用“人养养鸟,不是用鸟养养鸟”,按人的口味招待海鸟,海鸟还会幸福吗?

老子思想和《道德经》代表了人对宇宙本质的理解,代表了人性与天道的相同,代表了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汉王朝经过400年的风风雨雨,儒家的秩序的梦想破灭了,华夏大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混乱中,百姓流离失所。文化精英再次回忆起老子思想的预言,重新燃起探索宇宙本质和生命价值的社会思想浪潮。

王弼开始整理老子思想和《道德经》,并进行了研究和注释,玄学思想兴起。河上公是另一位注释家,时代比王弼更早,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就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河上公明显不是真名,意思是住在河边的修道人。

老子一生讲授《道德经》很多次,传下了多种版本,内容不尽相同。唐初的傅奕和宋朝的范应元得到了不同的古本,里面没有王弼、河上公版本的尊王思想,保持了老子思想的原貌。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二大思想主流,南怀瑾先生说,古代儒道同源,这才是华夏文明的根。

华夏文明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孔子。儒道同源,文化乃昌。作为华夏后裔,我们的思想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无法分离的,这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文化基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总是在挣脱人性的自私、丑陋,从野蛮走向文明。这正是老子所期待的。如果读懂了这一点,就读懂了老子和《道德经》。所以,老子思想和《道德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