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在736年山东漫游时登泰山而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唐睿宗李旦传位给第三子李隆基,是为玄宗。五十年后,唐玄宗驾崩(762年),李白也驾鹤西游。看来李杜确实有缘分,一个生逢玄宗登基,一个死值玄宗离世。

李隆基英明善断,雄才大略,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在他的伯父——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夺权并毒杀以后,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她那喜欢弄权的女儿——安乐公主,使得李唐江山重回父亲李旦手中,可以说立下了无与伦比的大功劳。后来又果断灭掉觊觎政权的太平公主和她的势力,集大权于一身,励精图治,李唐王朝才渐渐重回正轨。可以说,李隆基身上,最鲜明地体现着他太爷爷李世民的精明强干和俊伟风范。

730年,青年杜甫在父亲的资助下,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先下吴越,又回洛阳,再游齐赵,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好日子。

唐朝的读书人,科举就像现在的高考,或者说是公务员考试,是读书人求官仕途的必由之路。虽然科举制度主要看考生的成绩,但,能得到当时社会名人、朝廷权贵的推荐或者赏识,科举之路也会顺畅很多。

所以,漫游天下,结交名人权贵,自我宣传,是科举考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这种远游,也能增长见识,顺便游览世间美景。

730年,十九岁的杜甫就跑到了山东临沂短暂的玩了一圈。

731年,杜甫开始了真正的远游,下江南。

李隆基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几位贤相的先后辅佐下,开辟了“开元盛世”的新局面。此时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迎来了李唐王朝的黄金时期。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曾经热情地给予礼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私。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于国于家,这都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时代!

这种繁荣的社会,以及各阶层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开放的环境给了读书的年轻人很多机会和机遇,当时的读书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理想可谓远大,辅佐“尧舜”这样的君主。

江南的繁华和当时的西安和洛阳不一样的。

西安是唐朝的首都,洛阳相当于副都,但是江南,扬州,南京,苏杭,经济特发达的地方,另一种繁荣的场景。

看到这些繁荣的江南,富强的国家,给杜甫更大的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735年,24岁的杜甫游玩结束,离开了江南,回到了家乡洛阳。

因为他要准备下一年的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前,参加考试的读书人,都会拜会京城各大权贵名流,想着能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或提携。

也许,杜甫也曾向一些权贵们推荐过自己,但是,以他自己的才华和性格,他应该不愿意如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杜甫看来,科举应如囊中取物。

然而,736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

二十五岁的杜甫,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败,也许滋味不好受,但并没有影响到杜甫的信心,在远大的理想面前,这点挫折不算什么。

737年初,杜甫收拾收拾行李,继续漫游。

杜甫来到了他父亲做官的地方,山东兖州。

在山东,名胜古迹,歌楼酒馆,随处都有杜甫的影子,登高望远,饮酒写诗,都是他喜欢干的事情。

不要以为杜甫这样颓废了,他和当地的有为青年,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739年,27岁的杜甫还没结婚,尚无家庭之累,他漫游到泰山脚下,仰观山之高峻,想象登山之乐,想象在山上远眺到的一望无际的碧绿,胸怀为之高旷,精神为之振奋,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望岳》一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雄奇壮阔的诗,说明青年的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更表现出青年杜甫光芒四射,积极进取,有崇高理想的人生。这样的自信,这样的理想,是盛唐这个时代带来的结果。这个时代给人予自信,给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