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热门书法文字 书法赏析
用一个字概括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的精髓,其书法都有哪些特点?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今往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
王 羲 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兰亭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一个字形容王羲之的晋仕风流:“醉”
颜 真 卿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一个字形容大唐烈士的铮铮铁骨:“情”
米 芾
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用一个字来形容北宋痴狂米芾:“颠”
查看详情>>与“用一个字概括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的精髓,其书法都有哪些特点?”相关的文章
后人得颜真卿书法精髓的微乎其微,这9位学颜体的书法家你认识吗?
米芾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有“篆籀气”,这正如“锥画沙”式的中锋用笔,使颜体书法能得自然之妙,其字结构沉着、大气磅礴、多力筋骨。要追溯颜真卿书法的渊源,还应从六朝碑刻中寻觅。书法史料记载,颜真卿书法得力于《北魏吊比干碑》,也从《瘗鹤铭》、《郙阁颂》、《高植墓志》、《太公望表》等汲取学养。笔法方面受张旭的影响颇深,亦对王羲之、王献之及褚遂良有过深入研习。从古至今。学颜真卿书法的书家数不胜数,但能得颜真卿书法精髓的却微乎其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下来就后世学颜体的代表书家进行简要分析,如能为每一位学颜真卿书法的同道有所裨益,幸甚至哉!
第一位:柳公权
柳公权学颜真卿“脱筋换骨”,他将颜体字形拉长、笔画相应变细,但其用笔方法并未改变。其书法最明显的特点是有着外露的筋骨、弹性十足的笔画。提到“颜筋柳骨”,人们就会想到颜真卿与柳公权,毋庸置疑,算得上是古今学颜体的宗师级人物!在楷书历史上,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为“欧颜柳赵”。遗憾的是当前学柳体的寥寥无几。
第二位:苏轼
苏轼学颜真卿“肉中见骨”,实乃学颜体的重要策略,即下笔不能拘谨,用笔胆子一定要大。苏轼学颜体书法,不仅能进去,还能出来,而且能变,这很了不起。苏轼学颜体书法,为何能有浑厚苍健,气势博大的境界?这主要受益于《东方朔画赞》。
第三位:黄庭坚
黄庭坚学颜真卿“得之笔法”,他学颜体最不像“颜体”,却对颜体笔法游刃有余。
第四位:刘墉
刘墉学颜真卿“由严变婉”,这种“师古、泥古”后,而又能化之,且出神入化的,实在不多见。刘墉学颜体书法,意趣横生、结构遒媚。
第五位:钱沣
钱沣学颜真卿“惟妙惟肖”,写得最成功的是《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与《元次山碑》。钱沣学颜体,毫不夸张地说,专业技能是最强的。学颜体能做到“能散能拓”,钱沣是也。
第六位:伊秉绶
伊秉绶学颜真卿“最得精髓”,不仅用颜体楷法写隶书,亦用隶书运笔法写颜体。康有为说“汀州精于八分,瘦劲独绝。”,沙孟海评“伊秉绶是隶书正宗。”,颜体名家何绍基认为“大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伊秉绶深谙颜体“变化”之妙,并从颜真卿师法的《北魏吊比干碑》中下功夫,正所谓“师法师之所学”,皆为我用。总而言之,伊秉绶学颜体笔法,又能得颜体骨气,重要因素应是以“我”为大,后辈书法道友当学之。
第七位:张廷济
张廷济学颜真卿“功力匪浅”,他博采诸家,却与颜体有缘,一学便能得之神韵,实乃常人不能及也。
第八位:何绍基
何绍基学颜真卿“名气最大”,他遍临南北朝碑刻,在隶书上功夫颇深,并以“隶渗颜字”,再参以《信师禅师碑》、《张黑女墓志》,写出了自己的面貌。他受学颜体大家刘墉的影响,并常用“提笔绞笔”写颜体。他学颜体“熟虽无过”,却恰因“熟”的习气,丧失了颜体的“魂”,多了几分“俗气”,实在是美中的不足。
第九位:翁同龢
翁同龢学颜真卿“兼收众长”,他最喜用钱沣的笔法写颜体,并将北碑与颜体合二为一,这虽不是什么...
查看详情>>与“后人得颜真卿书法精髓的微乎其微,这9位学颜体的书法家你认识吗?”相关的文章
这些碑楷与颜体字风格很相似,先博览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第一步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当然是临帖,而临帖最首要的前提就是“师古”,所以“不泥古”是万万不可能的。但我们还必须清晰地知道一件事,学习书法需要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前提是一定要“先专、后博、再专”,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学书过程,很多人在临帖的时候朝三暮四,今天学颜真卿、明天习欧阳询,后天临赵孟頫,直到把历朝历代书家全学了一遍,然后就自吹自擂称自己为“博学书家”,这种“自欺”在当代书法圈子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颜真卿无非是自学临帖,或以师傅带徒弟等两种方式。不得不承认即便走很多弯路,都会从颜字中汲取到些许学养。我们不必过于神话颜真卿本人,也不必过于夸大其碑刻与墨迹作品。颜真卿何以能“变古法”,而又能“入古法”?这个问题纠结着每位颜字粉丝。
我们不妨将颜真卿先抛到一边搁置起来,将目光穿越到唐之前的隋代与南北朝。因这段时期的作品风格多变,仅选择与颜真卿书法相似的作品进行梳理。先从南北朝的魏碑说起,以《吊比干墓文》、《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碑》、《唐邕写经颂》、《隽敬碑阴》为例;再论隋代的楷书作品,以《曹植庙碑》、《章仇禹生造像》为例。无论是南北朝的“魏楷”,还是隋代的“隋楷”,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即有着隶书形貌与篆书笔法,还未蜕化成“楷书”的楷书。这些带有“隶意”、用“篆法”写成的楷书,下面将逐一论述。
《吊比干墓文》,全称《孝文皇帝吊殷比干墓文》,北魏楷书。史料记载,此作品应为北魏太武帝谋臣崔浩所书。其结体取的纵势,其用笔横平竖直,虽有隶书之遗韵,但已无隶书之含蓄。为魏碑楷书“平画宽结”的代表作。可惜的是原石已佚,流传后世的多为宋代翻刻本。康有为赞其为“瘦硬峻峭之宗”,杨守敬称其“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亦有民国金石学家欧阳辅认为此碑“虽经翻刻,规模尚存,亦可见书法之递变”,近代作家施蛰存在《北山集古录》中记载道“此碑字体怪异,然书势则古茂,虽宋人重刻,精神未亡。”
《泰山金刚经》,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北齐楷书。金石专家普遍认为作者是北齐高僧安道一。文字内容取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迄今为止刊刻面积最大、位于泰山经石峪的著名摩崖刻石作品,对书法史、佛教史有着深远影响。此刻石静穆雄浑,有清刚之气。兼有隶书形貌与楷书特征,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此作大加赞赏,称“《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其《白驹谷》多用方笔;而《经石峪》多用圆笔,且有篆书韵味、草书性情。杨守敬于《学术迩言》称“北齐泰山石经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文殊经碑》,全称《文殊般若经碑》,北齐楷书。书写年代不详,但风格神似北齐书风。此碑浑厚圆劲、结体茂密、雍容大度。目前存世拓本甚多,著名的有沈树镛藏本、魏锡曾藏本、李启严群玉斋藏本、梁启超饮冰室藏本,从诸多拓本可以看出,用笔皆为藏锋,行笔较为迟缓。杨守敬称此碑“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
查看详情>>与“这些碑楷与颜体字风格很相似,先博览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第一步”相关的文章
颜真卿一生书法境界,人如其字文武双全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书法作品《祭侄文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贝勾毛笔晓舟文房。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立坚实古体,求雄媚书风。代表作《张仁蕴德政碑》
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代表作《金天王庙题名》
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代表作《颜勤礼碑》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外,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也可谓何其壮哉!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曾4次被录用为御史。天宝八年颜真卿获咎权臣杨国忠被调离出京,降为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太守。谁想到,这一变更成就了颜真卿的千古功劳。平原郡属于权臣安禄山统领范畴,颜真卿就任后,目睹安禄山有谋反之意,便暗里整修城池、囤积食粮。 晓舟文房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前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公然兵变,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郡守备很好外,别的城池均沦陷。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兵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奸臣乎!”以后又听闻颜真卿单独服从,又叹曰:“朕不识颜真卿外形何如,所为得如斯!”
仅仅33天后,安、史叛军攻破东都洛阳,屯兵于潼关,企图直捣长安。颜真卿乘隙压服河北一十七郡归顺朝廷,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牛耳,管辖20万雄师,横扫燕赵之地,使得叛军不可急攻潼关。第二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为肃宗。颜真卿受封为河北招讨使,在河北平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颜真卿在凤翔见到了李亨,被授予宪部(即刑部)尚书之职,后加升为御史医生。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颜真卿调任浙西节度使兼升州刺史。此时安史之乱虽还没有平复,但长安、洛阳两京也已光复,为此颜真卿上书唐肃宗,哀求设置放生池,以示天子英明睿智、贤明神武且播送慈祥。他在一文中称:“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江西、浙西诸道,讫于升州之江宁秦淮安定桥。临江带郭,高低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现往常,1200多年过来了,这八十一处放生池,能够考据的,也仅剩南京乌龙潭这一处。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变。唐德宗派时任太子太师,曾经74岁高龄的颜真卿作为青鸟使,前去淮西劝降李希烈。
晓舟文房颜真卿刚到淮西,便被李希烈软禁。李希烈软硬兼施,试图劝降颜真卿,未果。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希烈之弟李希倩被朝廷正法,李希烈大为愤怒,将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常年76岁。第二年兵变安定,颜真卿的棺木护送回京,葬...
查看详情>>与“颜真卿一生书法境界,人如其字文武双全”相关的文章
颜真卿书法真的媲美王羲之吗?原来王羲之都是粉丝捧的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要说颜真卿和王羲之的书法孰优孰劣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下第一书法。
技法
他两都是书法历史上最顶级的大师,两人的风格不同,取法不一,但是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平分秋色。
风格
颜真卿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好似一个北方的壮汉,粗犷、豪迈。而王羲之书法风格千变万化,攲测多姿,一个“之”全篇各有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为骨,藏锋露锋含蓄毕露,互相衔接,或大或小,随手而出,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姿态,相比颜真卿的北方壮汉,王羲之的职能算的上的个男方美男,眉清目秀,婉约秀丽。但是谁也不能说哪种风格高明,只能说各有特点,都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巅峰。
人格
颜真卿为官有声,颇受老百姓赞誉。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受百姓称赞。
安史之乱后重整朝纲,成为当时国家的柱国大臣,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至身灭。可以说颜真卿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王羲之的贤明相比颜真卿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了,在这个环节的对比中,颜真卿是完胜的。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是书法的话,评价前两点就已经有结论了,为什么要特别归处第三点呢?小编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对审美有着特殊的洁癖。官大的、身份尊贵的、大善人等一切正面的人物对他的书法评价会起到加分作用,而那些人格低劣的、名声败坏的人,其书法评价会大打折扣。
这一点其实也容易理解,同样一个馒头,美女递过来的就吃起来更香,一个浑身污垢的乞丐递给你的,你始终感受不到美味,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就比如说赵孟頫的书法水平也已经登峰造极,然而被“二臣”二字所累,始终被文人雅士所不齿。
综上所述,小编觉得颜真卿的书法要比王羲之略胜一筹,胜在颜真卿的大忠大贤,胜在颜真卿的为国为民上。
但是有趣的是王羲之拥有一个bug一样的超级粉丝唐太宗,那个年代皇帝代表了一切,他用一己之力将王羲之往上推了好几层,还用自己的影响力给王羲之发了一个“天下第一书”的证明,可惜了颜真卿只能让出高位,退居老二。
你认为颜真卿和王羲之孰优孰劣?
查看详情>>与“颜真卿书法真的媲美王羲之吗?原来王羲之都是粉丝捧的”相关的文章
他与颜真卿齐名,其书法作用和地位被低估
在唐代的书法革新中,楷书笔法的传承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徐浩的作用和地位,后来是被低估的。
他的书法“皆以为绝伦”,曾与颜真卿齐名,如今略通书法史的人都知道颜真卿,而对他却不甚了了,甚至根本没听过。
徐浩(703~783),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少举明经,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由徐浩所书。后进国子祭酒,历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封会稽郡公。
南宋后期的岳珂在《徐浩谢赐书帖赞》中亦云:“本朝观浩之书,又皆以为绝伦。”并非仅仅岳珂本人认为徐浩书法很好,而是满朝士人“皆以为绝伦”。
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譍鹰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
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新唐书·徐浩传》形容他的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唐·徐浩书 不空和尚碑(《不空和尚碑》唐严郢撰,徐浩书。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现在西安碑林。楷书24行,行48字。此碑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
唐代中期崇尚丰肥,书法追求阔大温厚的气象。李肇《国史补》说:“怀素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工。”
徐浩即以“肥劲”为标格,既强调丰腴,又强调骨力,由此可见唐中期书法美学思想的嬗变。而在这之前漫长的时期,书坛上是以“瘦硬”为美的。
徐浩所书《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唐天宝十三年刻(754年),李岘撰,在200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
墓志书于开元廿四年(736)二月,徐浩时仅33岁。此墓志为迄今发现的徐浩最早书法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浩取法王羲之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的笔意,字里行间气韵生动、婉美华丽。
查看详情>>与“他与颜真卿齐名,其书法作用和地位被低估”相关的文章
读懂了王羲之和颜真卿,也就读懂了中国书法审美的线索
所谓稿行,就是行书,只是这种行书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创作作品,而是古人在日常写稿子、写便条、写信时候用的书体。理论上,这样的书体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也最能够反映书写者的基本风貌。那为什么颜真卿留下那么多碑,稿行却不多呢?这是一个误会,我们今天见到的颜真卿稿行,约有30件,只是我们平常提到的只有《祭侄稿》、《争座位》等三五个(正好,书法节有一节课,大地老师精读不太出名的几个颜真卿尺牍,有兴趣可以去听)。另外,碑的留存当然比纸容易得多,纸,都烂完了,碑,还没有全残,甚至保存不错。那为什么王羲之留下的都是尺牍呢?因为王羲之那个时代,少有立碑的风俗,估计王羲之也不屑写碑,因为他儿子王献之就跟谢安翻过一次脸,埋怨他暗示自己题匾,认为这是对文人的轻视。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耀眼的两个星座,也同时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两极。其楷书的不同,很容易看出,因为颜楷多为碑楷大字,而王羲之则是刻本小楷,无论用笔方法、结字气象还是全篇章法,都有极大差异。那么,颜真卿稿行书与王羲之有什么本质差异呢?
王羲之站在文人书法的最早期时点,汉代以后所产生的草行楷诸体,其最基本的用笔、结字套路,在后人的反复加工之后,王羲之算是最早的奠定者之一,极具代表性。如果说,点画形态必须有提按顿挫、轻重缓急,那么,后世所有人的书法都确实出自于王羲之。但这里要研究的,是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不同,他的独立创造,他是怎样拉开与王羲之的距离,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另一极的。
从用笔方法看,王以侧取妍,颜则多“篆籀气”
王羲之善于从不同的侧面下笔、收笔和出锋,所谓八面出锋,因势成形,以其气质与悟性,达到了无可非议的至高境界。而颜真卿,不仅强调变化,更善于表现出一种厚重感与雕塑感。他扬弃了二王一路的妍美,选择了更为质朴原始的力量——从先秦到汉魏碑刻中的那种“金石气”,又称“篆籀气”。用笔锋按如打桩,提如拔钉,大大增强了笔触的连续按压的力度与厚度,散发出以前文人书法从未有过的审美趣味。所谓铅华洗尽见风流,颜真卿滤掉了二王的妖娆,用笔厚朴浑穆且洗练灵动,正如阮元所描述的“如融金出冶,随地流走”。
从线质看,王羲之多一拓直下,颜真卿多“屋漏痕”
一拓直下,是二王一路行笔的特点,用笔爽利,利用笔尖的弹性、腕力的冲切,使点画挺健秀丽,尤其写较小的字、用较硬的笔、在较平滑的纸上,效果突出。颜真卿则采用自名为“屋漏痕”的笔法。与怀素在探讨草书笔法时,怀素举出“古钗脚”(亦即一拓直下),颜真卿问“何如屋漏痕”。“屋漏痕”是指雨水在土灰墙上流下的痕迹。墙面不平整,有渗透性,雨水走走停停,不断遇阻再行,浓淡干湿也有显著差异。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人造的,可以通过准确控制而达到,后者则是自然的,可以控制却也有随机的成分。颜真卿的大量碑刻,甚至行草书如《祭侄稿》中,都有大量的“屋漏痕”,运行轨迹边缘并不光滑,枯笔较多,这与他的毛笔、纸张也该有较大关...
查看详情>>与“读懂了王羲之和颜真卿,也就读懂了中国书法审美的线索”相关的文章
与王羲之书法平分秋色的颜真卿,令后人高山仰止
王羲之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就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含蓄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颜鲁公的雄浑书风,“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颜真卿颜鲁公书法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成为书如其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集合的范例。
正如王澍所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
也正如陈玠所说:“颜鲁公碑,书如其人,所谓骨气刚劲,如端人正士,凛然不可犯也。”
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这些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肯之论。
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三百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鲁公留下的题字,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一段肺腑之言:“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正色奉身,出入四十年,蹈九死而不悔。禄山纵火猎九州,文武成禽,鲁公以平原当天下之半,朝廷势重,赖以复立,书生真能用事,忠孝满四海,不轻用人。国史载之行事如此,足以间执谗慝之口矣。汝蔡之间,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使万世臣子有所劝勉。”
这些从心底流出的话,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是颜真卿写给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少年英雄颜季明的悼文。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今山东德州平原县)的颜真卿和时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太守的颜杲卿,兄弟二人率先反抗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才十几岁,尚未成年,但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却常常在两郡间往来通报消息。
不料安史之乱第二年,叛军史思明即攻陷常山,颜季明被杀,颜杲卿被残害,颜氏一家30余口被灭门。在这件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河北为亲人收尸。结果只找到了侄子的头颅和堂兄的一只脚。
正是在这样极度悲痛、极度愤怒而又极度无奈的情况下,颜真卿奋笔写下了这篇气壮山河、名垂万古的《...
查看详情>>与“与王羲之书法平分秋色的颜真卿,令后人高山仰止”相关的文章
“颜筋柳骨”的颜真卿除了书法家,还有另一个不平凡身份
颜真卿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颜真卿出身在名门,但是在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后的颜真卿学识渊博,喜欢撰写诗词,喜欢提笔练习书法,公元前734年,颜真卿中进士,随后两年的时间,颜真卿被朝廷录用,大人校书郎,公元前746年,颜真卿在巡视的事实平凡了很多冤案,深受百姓的爱戴,但也是同年,颜真卿被朝廷下诏终生禁止录用。
公元前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为和杨国忠是死对头,便被调取了东都,在中,颜真卿为平底你个这场大得战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颜真卿还在平原,听到这消息之后,连忙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起兵抵抗这场战乱,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昌盛时期迅速转为衰败。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颜真卿再次回到朝中,受任御史大夫,迅速开始重振朝纪,长安在广平王的带领下收复,之后,颜真卿深受的赞赏,卿任浙西节度使。公元前762年,太子继位,颜真卿为利州刺史,除了在朝堂上,颜真卿对于百姓也十分的注重,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间的灾难,深受百姓的爱戴,公元前779年,李豫驾崩,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攻陷汝州。
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颜真卿到的时候,对方总是在给自己下马威,颜真卿知道,自己的命终将会在这里终结,但是他绝对不会背叛大唐,最终忠至灭身,享年76岁,颜真卿为大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书法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查看详情>>与““颜筋柳骨”的颜真卿除了书法家,还有另一个不平凡身份”相关的文章
米芾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毫不客气的进行批判,颜真卿的书法为什么不被看好?
实际上颜真卿的书法历来批评的声音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那就是颜真卿“坏了规矩”。但是我必须要说明的是,我对这种无端的指责是不赞成的。我认为颜真卿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创新家,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赞赏。
一、米芾、《海岳名言》和颜真卿
很多书法大家包括米芾在内,都对颜真卿的书法持否定态度,但是他们虽然是书法大家,但是我们不能就以此来盲目认同他们的观点。
米芾曾经在《海岳名言》中对颜真卿做出过如下评述;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这句话是说“颜真卿的行书还可以学一学,但是他的楷书(真)便是俗书了”。
米芾对于颜真卿的书法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毫不客气的进行批判。实际上,不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褚遂良、虞世南都遭到了批判,唐朝史书记载的著名书法家也就这些人了,现在米芾直接进行批判,可见这不是对于一个书法家的否定,而是整体的、对于唐楷的否定。
因此,米芾的话从理论上来讲就是有失偏颇的,那么他对于颜真卿的批评也毫无道理了。
而且透过这段话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米芾想说却没有明说的一个潜台词。
二、《海岳名言》和米芾的潜台词
纵观《海岳名言》,米芾反复渲染谈的一个理论就是“古”,这个“古”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久远,还包括对于“古法”、传统的一个执着和痴迷。
整篇《海岳名言》作者直接提到“古”这个词的地方不下十余处,这些地方都是所谓的“古法”范畴的概念。而间接提到“古法”,有古人进行比较褒贬的地方更是很多,比如对于唐朝书法家萧诚,原文表述如下:
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
御史萧诚写的太原题名,唐人中没有比他强的。为司马氏所书《南岳真君观碑》,很有钟繇,王羲之的味道,其它作品都不如这一件。
请注意这句话中的“极有钟王趣”这几句话,很有深意。米芾是宋朝的书法家,而钟王是指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钟繇、王羲之两位书法家,对于米芾而言,钟王是古代的书法家,代表的正是古法。
所以,从上述一系列的论证来看,米芾肯定“古法”,反对任何后人的革新,是坚定的书法保守派。
三、御史萧诚几人知?
当年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大书特书,甚至抬升到了和王羲之、钟繇同样重要的位置。“御史萧诚”如今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大名?如果真的是我孤陋寡闻,那是我的过错。但是比起被载进中国书法史册却被米芾批判成丑书、俗书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相比,萧诚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比之于它们又如何呢?
而颜真卿之所以成为米芾着力批判的对象,正是由于颜真卿一变古法而自成一派,正是这个原因。
所以,基于古法而倡导书法应该回归传统,甚至向古人学习都没有错。但是像米芾这样容不得对于古法做一丝一毫的更改、不容许书法家在书法中表现任何时代精神和书法家独创性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行为。一味固守传统书法的藩篱,对于任何新事物的苗牙都要打压扼杀,那迟早会造成书法这片肥沃的文化厚土变成一片毫无生机的荒漠。
查看详情>>与“米芾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毫不客气的进行批判,颜真卿的书法为什么不被看好?”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