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老马识途文言文(热门十三篇)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那么关于飞鸽传书,老马识途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好查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飞鸽传书,老马识途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难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4、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九年级,明年便要迎来中考。在此,老师准备了几句祝福语赠送给大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刚才老师一口气说了十多个含有马字的成语,马是人类的朋友,是
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曾写过许多关于马的文章,而韩愈的《马说》被公认为。今天这堂课,我们便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多媒体显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关于文体:(多媒体显示)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2) 释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
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3、关于伯乐:(多媒体显示)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
查看详情>>老马识途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我们现在常用老马识途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从而告诫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学习,无论对方身份高低贵贱。下面是好查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老马识途》文言文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马识途文言文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翻译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注释
1.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2.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3.反:通“返”,返回。
4.放:放开。
5.遂:最终,终于。
6.得道:找到道路。
7.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启示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拓展阅读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