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热门文言文 文字解析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范例十四篇)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刘彻〔两汉〕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来跪在床边训话。一直说到半夜,陈咸打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说:“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要对上司要奉承拍马*罢了!”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尝:曾经。
戒:同“诫”,告诫;教训。
语:谈论,说话。
睡:打瞌睡。
欲:想要。
杖:名词用作动词,用棍子打。
之:代词,指代陈咸。
曰:说。
乃公:你的父亲,乃:你
谢:道歉,认错。
具晓:完全明白,具,都。
大要:主要的意思。
大要教咸谄: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谄(chǎn),谄媚,奉承。拍马*。
乃:是
复:再。
言:话。
显:显赫。
吴山图记
朝代:明朝|作者: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翻译/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查看详情>>
与“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范例十四篇)”相关的文章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比起单纯的说教和讲道理,其实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孩子,所以才会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今天,好查小编就要为大家讲一个古代大人教育小孩,反被小孩点醒的故事,希望你也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
陈万年教子文言文翻译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生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做人的道理。讲到半夜,陈咸打起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育你,你却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我都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没有再说话。
原文
陈万年教子
班固 撰 〔两汉〕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注释
1.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2.戒:同“诫”,告诫。
3.大要:主要。
4.乃公:你的父亲。
5.尝:曾经。
6.具:全,都。
7.谢:道歉。
8.语:说话。
9.显:显赫。
10.杖:打。
11.其:代词
12.之:代词
13.曰:说。
14.具晓:完全明白
15.复:再
16.谄(chǎn):奉承拍马屁。
17.睡:打瞌睡。
赏析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不给生养子女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父亲的过错。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文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
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3.父母不要为儿女做坏的榜样。
4.世上竟然有父亲教儿子拍马屁学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种反面的角色。
5.儿子揭露了陈万年内心的虚伪。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后进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才得以送到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至汉章帝建初七年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