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孔融让梨

发布时间:2020-08-10 │
1

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孔融让梨的本质是什么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提到孔融让梨,基本所有人都会想到这是作为谦让美德来教育小孩子的典故。

孔融把梨子让给年长的兄弟, 自己却拿最小的梨子,孔融虽小,却懂得谦让礼貌,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流传至今,奉为美谈。

小时候,但凡家里有几个小孩子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会被搬出来作为教材!甚至,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的,有亲戚朋友带孩子来,也会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机会,紧急实行一番孔融让梨的教育。于是,从小朋友到教育他们的成年人,都知道孔融让梨代表着谦让这一美德。

但是,让梨的结果,却往往是让来让去!既然你让了我,那我没理由直接拿来吃啊,这岂不是显得我不谦吗?所以我必然要反过来让让你!于是,在双方“争执不休”之下,梨子最后往往是给了最先让梨的那个孩子,以表彰他“最先的谦让”。

如此一来,有人就想到了不好的,甚至反作用的效果。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用来证明“孔融让梨”的反作用~

一个心理学家到一个监狱中采访一个罪犯,想洞悉其犯罪的心理。这个

查看详情>>
2

历史上孔融让梨是真实的吗?孔融 “让梨”的真谛是什么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学习三字经的时候就知道“融四岁,能让梨”这个典故,现在很多人认为让一个4岁的孩子让梨,是违背人性的,也是教会孩子不诚实的一种表现。

我们不妨来看看孔融的真实经历,发现孔融 “让梨”的真谛。

让梨的前因

在三国时期的某一天,孔融和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享受下午茶,一边吃东西,一边聊着天。这时候父亲让孔融把篮子里的梨分给家人,年仅四岁的孔融把大个的梨给了父母、兄弟,自己留了最小的。

多年后,又一件“让梨”的事情发生了,孔融哥哥孔褒有个好友叫孔俭,得罪权贵后走投无路,投奔孔褒。当时孔褒不在,遇到了仅有16岁的孔融,孔融知他是哥哥好友,就自作主张收留下了。后来东窗事发后,孔融说是自己擅自收留,应该承担罪责。哥哥说好友投奔的是自己,自己才是主犯。孔融母亲说自己是一家之长,自然自己才是主犯。

看到孔融的两件事,我们不难发现孔融4岁让梨,16岁替哥哥担责两件事体现的是一家人超越生死,相亲相爱的故事。

就是这

查看详情>>
3

历史上孔融让梨的故事你知道吗?孔融最后因说错一句话被杀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这个故事是选入教材的,说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给孔融家里拿来了一筐梨。孔融的父亲让孩子们分吃。孔融先拿,但是他拿的时候,却选择了小的。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拿小的。他说,因为他小,因此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孩子进行了很好的教育,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这个故事讲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礼让”。

我们知道,人都是有贪欲的,这是人的本性。越是本真的人,越容易自私。尤其是小孩,由于受到的教育很少,因此,自私几乎是他们的天性。必须要受过礼仪教化以后,孩子才会懂得谦让。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谦让,这显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古人才把孔融的故事,收进《三字经》里,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仍然是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孔融让梨长大之后,孔融是一个怎样的人?

但是,我们知道,《后汉

查看详情>>
4

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孔融让梨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良好家风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东汉末年一个家喻户晓的道德典范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流传千年的孔融让梨,主角是一个叫孔融的4岁孩子。

《后汉书·孔融传》这样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诵千古而不衰,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它弘扬了一种先人后己、心底无私的仁厚谦让美德。

我们不禁会问,一个四岁的孩子,按说应该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为啥孔融就那么懂事明理,而且把这种谦让美德付诸日常行动呢?仔细分析,答案在于孔门家风的耳濡目染。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美好德行和价值观的养成,首先来源于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良好家风的熏染。从这个角度来看4岁孔融的行为,就觉得十分合理了。

1 孔门之后,优良家风是写入灵魂的家族文化基因

孔融家族是孔子后裔,孔融是孔子二十世

查看详情>>
5

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何成为反面教材?孔融让梨真的值得大家学习吗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菜根谭》中有一句名言:"处事让一步为高。"在我们国人的心中,谦让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孔融让梨,折射出尊长敬兄的修养操守;鲍叔牙让利管仲,彰显出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就了"六尺巷"的千古美谈。

为人懂得谦让,不斤斤计较,不锋芒毕露,内心定会云淡风轻,生活也定会安宁幸福,这是我们国人心中的普适幸福观与人生观。

不过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许多观念有时也会发生冲突。例如"孔融让梨"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是作为传统美德而流传下来的,但在西方人眼中却不以为然,甚至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这是为什么呢?

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孔融是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年少成名,当他四岁时便因为"让梨"而成为美谈。据说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就已经可以背诵许多诗词歌赋,并且十分懂礼,巧言善答。

据传有一日

查看详情>>
6

孔融让梨的真相是什么?孔融长大后反转得令人吃惊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懂得分享时,我们都会用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因为让梨的事迹,让他的名字在历史上流传下来。家里买了梨,小孔融会把大的送给哥哥,小的留给自己,小小年纪便知礼节、懂谦让,无论在古代父母还是现代父母的眼里都是教育孩子的榜样。于是“融四岁,能让梨”成为教育脍炙人口的教育格言。

很多父母甚至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一生有什么样的作为和品格,从小时候的行为中就能看出来。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至少从孔融本人的人生发展轨迹看,这句话是值得质疑的。那么孔融长大后究竟成了什么样的人?他又经历了什么?总之,剧情反转得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长大后的孔融仍然才华横溢,满腹诗论,他的作品曾得到曹丕的高度赞许,不过随着才气的外露,身上的那股清高劲儿也愈发明显。小时候因为让梨给哥哥名声外扬,其实后来还有一次也是为了保护哥哥更加赢得了人们

查看详情>>
7

孔融让梨大家要学习吗?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历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关键就是在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 世说新语笺疏》,原文是这样的: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 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段话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译成白话文了,只说让犁这一段:孔融只有四岁时,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对于中国的古典故事,现在有人,特别是一些有“学问”人,他们喜欢带着一种怀疑一切的眼光,或者用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去解读。在解读的时候又爱标新立异,唯恐自己的观点落入前人或者是大众的“窠臼”,怕人说自己没有“独特”的见解。说什么孔融让梨是出于一种无奈,不值得提倡,是过时的传统、是伪道德,今天我让了

查看详情>>
8

孔融让梨是真的吗?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汉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一则历史故事。内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孙孔融4岁时,与兄长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个,人们问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儿,应该拿最小的。”

这则故事经改编后收录小学教材,意在培养小孩子的谦让精神。寓意不错,但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个可疑甚至虚假的故事上,它的说服力要大打折扣。比如华盛顿的“落樱神斧”、爱迪生的“镜子无影灯”,都曾收入教材,但它们都成了笑话。“孔融让梨”会不会也是一碗“假鸡汤”?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的吗?

必须要说明,“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存于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引用了《融家传》的一则故事,也就是“孔融让梨”。《融家传》是本什么书,何人所作、何时成书,现在无人知晓。只从这名字看,是孔家后人所修的家传。这种家传,没有权威性。那么从孔融的事迹看他有没有可能让梨呢?

有文才却做不成事

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志大才疏、不通事务。《三国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