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今天小编要谈谈唐朝边塞诗的主要特色,纳兰性德边塞词有什么特点?

唐朝边塞诗主要特色: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表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说盛唐边塞诗反映了广阔的边塞军旅生活,具有题材的开拓性;那么,盛唐边塞诗人用七言歌行体抒写边塞战争引起的复杂生活现象,以揭示出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表达丰富深厚的思情内容,则是一种写作上的创新。高适的《燕歌行》就具体显现了这一创新特点。

二.豪放的风格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国家强盛而逐渐形成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在展现边塞生活,特别是边塞征战的诗篇中有着具体而又鲜明的表现。盛唐边塞诗人追求从军边塞以建功立业,这种追求功名的精神反映到边塞诗里,便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情调,展示出雄浑阳刚的盛唐风骨。王维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风格,他的《老将行》是写一个老将“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可是最后被朝廷抛弃搁置了;这个老将虽然被人遗忘了,但他不甘心衰老下去,还想要从军戍边报国立功。诗歌表达了老将欲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读之令人感动。

三.悲壮的格调

读盛唐边塞诗,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象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流溢出悲壮的情调。

四.新奇壮丽的美感

盛唐边塞诗人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来描写边塞风光,读这些描写边地风光的佳作,有一种新奇壮丽的美感展现在眼前,让人称奇叹妙。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动刻画了祖国大西北雄奇壮丽的美好景致,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高远,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给人以明朗雄壮的审美感知。

纳兰性德边塞词主要艺术特色:

纳兰出生正值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交融之际。受儒学的影响加上自身性情过于惆怅。让纳兰的边塞词少了范仲淹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豪情壮志,少了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怀才不遇的凄切落寞。 纳兰的边塞词更多的是凄切惆怅。纳兰的边塞词特别偏好寒、秋、荒等字。

纳兰的出塞词可分为思乡、咏史写景以及行猎之作。

(一)意象凄凉

《青玉案·宿乌龙江》中“几时相见,西窗翦烛,细把而今说。“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虚实相生。思念是实,离别是实。翦烛是假。欢聚也是假。真真假假,似梦似幻中营造出一副夫妻相见图。正好用来衬托现下的凄苦。更加深刻的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和思念。词人将自己放入这首词的意境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有我之境”

(二)真情著之

纳兰的咏史词多借登临古迹怀今。路过姜女祠有“六王如梦祖龙非”秦始皇统一六国,如今也只剩一个姜女祠,望夫石今犹在,秦始皇早已作古,胜利者和失败者在时空的转换中成为虚无,如今看来他们的胜败又有什么意思呢?对时间的感叹对胜败的不在乎是纳兰自身性格的体现,不追名逐利,不参加朝廷的尔虞我诈,宁为漫天飞舞的雪花纯净得漂亮,也不做人间的富贵之花沾染世俗的婆娑。

纳兰的写景词,大都眼观何物写何物。以真性情著之。

(三)托物言志

《风流子·秋郊既事》属于纳兰早期行猎作品。这时的纳兰英气勃发,上半阙才用白描的手法对行猎的景色进行描写。纳兰的塞上行猎词是最能表现出纳兰政治观的,从刚开始的踌躇满志到最后的有些许落寞在纳兰的行猎词中表露无疑。

综上所致纳兰的边塞词更多的是以哀景衬哀情,用凄凉的意象来渲染自己内心的凄凉。而唐朝边塞诗多用积极磅礴的意象来烘托出场面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