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有比较才知道技巧,会继承方可进一步发扬。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原来是化用南北朝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继承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不过大多数文人并不是直接修改原作,而是继承后创新,赋予新的意境和哲理,反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明代词人俞彦流传后世的作品不多,但有一首词却很脍炙人口,熟悉诗词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它与白居易一首描写相思的词文很相似。

长相思·汴水流

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怀念他的侍妾樊素,心中满是思念。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汴水、泗水一去不复还,爱妾樊素也和河水一样,因为某种原因永远离开了他的身边。作者用山愁水忧暗喻自己的惆怅和悲伤,却无法改变,只得“思悠悠,恨悠悠”。当我们读到“月明人倚楼”之时,内心喷薄的情感一点点地被激发,终于被作者感动,如临其境地也驻足而立,望远兴叹,替古人担忧。

俞彦,字仲茅,上元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历官光禄寺少卿。喜欢钻研诗词,词风淡雅。下面这首词是作者以女主人公的身份记叙她的闺怨,情感真挚,很有新意。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

长相思·折花枝

明代:俞彦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

这首小令从花枝写到人间的相思。上片写折花枝、恨花枝,因为花开之日,恰是人去之时,已见婉折;下片谓怕相思却已相思,旦其情难言,惟露眉间,愈见缠绵。全词清新淡雅,流转自然,富有民歌风味。

古代人以柳枝表示相思,而这里是用花枝比喻情人间的爱情聚合。我们可以想象出,女主人一定曾经与情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海誓山盟。所以她对自己与情郎经常幽会的地方和场景很熟悉,花枝可能就是她们的定情物,或者是传递爱情的信物,至少也是给她深刻记忆的物件。睹物思人,花在人离,正应了唐代诗人刘希夷的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下片的“怕”与“恨”正是化用了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不过引用自然,用一个“怕”继承了“思”,情感上更加细腻和强烈,将女子的孤独和寂寞写得更个性化,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也改得巧妙,这是取材于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然李清照的这句词真是堪称经典,难以超越,但是作者毫不畏惧,依然写出特色。“没处辞”三个字倒是显得更加切合女主人公的深情,“一丝”也化用得毫不做作,表达了一种不可觉察的相思,照应出之前“怕”的深意。

俞彦所在的明末之际,复古之风盛行,作者也“信而好古”、“时一效颦”,这首小令便是创作于这个时期。由于身世际遇波折,在爱情词在如画的意境中暗含着凄清苦境,隐隐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作者自比美人,用美人的一片深情不得怜惜独守空闺孤独终老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得赏识的苦闷。

我们再把作者的思路捋一遍,先是爱恨交织,因为爱而留恋花枝,又因为恨而折断花枝。接下来睹物思人,更加伤感和落寞。于是相思如大海的波涛,一浪比一浪高,既想梦见情郎,还怕思念过往。这种汹涌的情感犹如饥渴的大地,盼望一场暴风雨,又担心洪水泛滥。于是在思念和恨别、盼望与害怕之间煎熬,又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徘徊,真是“没处辞”,还又“露一丝”。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