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1

王羲之《兰亭集序》:字句间刚柔并济,启发生与死的考量

兰亭序
王羲之

如果《兰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深深地嫉妒,为什么王羲之为它所做的序竟在历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华丽的倩影。绝佳的文笔是这篇序享誉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须笔,龙飞凤舞、意兴翻腾的字迹,一气呵成的笔法,无不显现书法大家的风范。

据说唐太宗拿到这篇书法珍品时爱不释手,装裱后即挂在床头,每日观赏,临死前还让这世上绝无仅有的王氏真迹随他一起进了坟墓,至此《兰亭集序》的墨宝失传。

兰亭集聚太多文人的回忆,王羲之挥笔写下了上面这篇序记载当时聚会的情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应当是下水沐浴的祭祀日,王羲之与一大堆朋友和家人决定到会稽山的兰亭沐浴山岚,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

一行四十余人,其中包括当时极负盛名的孙绰和谢安等人,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即兴赋诗,王羲之主动担任了负责记载和整理诗的角色。兰亭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沟,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在这里,溪水打旋之后又顺着亭边的小

查看详情>>
2

王羲之及其《兰亭序》与道教的不解之缘?寄托了才情与风度的追求和对道教的虔诚

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

从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看,有一种出世的倾向。实际上,《兰亭序》中的思想观点确实与道教有关,而且非常密切。道教的教义以及教规甚至对王氏整个家族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世界观的作用,其在书法或者说艺术创作,甚至对世界、人的看法都会以道教的观点和认识的方法论来左右、影响其行为与艺术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思想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王羲之书法的其他名作如《快雪时睛帖》等,作品格调俊逸神妙,自然无拘,道趣盎然,具有一种冲和之美,这正是道教思想的书法艺术化的解读。

一、王羲之书札作品的佐证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王羲之本论》中说:“王氏世事五斗米道。”而在陶弘景的《真诰》中也说:“他与许先生(许迈)周旋,颇亦慕道。”依据现有资料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都是非常认真执行的。

在《太平御览》援引《太平经》的话说:

查看详情>>
3

书圣王羲之,寄情于山水间,不屑于官场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书法

一直以为王羲之是有真迹传世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至少那被带到台北故宫的《快晴贴》是真迹,最近才知道,那也是个仿的,唉,没文化,真可怕。

网上一搜,都是对他书法艺术的欣赏,而对其生平的介绍就太少了,无非就是一篇360上的介绍,你抄我抄的,完全地没个新意。

这也难怪,对王羲之的关注点,历代都是放在他的书法艺术上,离了这书法他啥都不是,可以理解。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琊人,今属临沂,后南渡居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即今浙江嵊州市,于58岁时逝世。

他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和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两晋之时,是我国门阀制度最为激烈之际,那时还没有科举一说,做官的途径首先靠的是出身,也就是说,当官的子弟即使再没有才能,却能够凭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