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清平乐

发布时间:2020-05-26
1

清平乐原文及翻译(含翻译)

原文及翻译
清平乐
清平乐原文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①清平乐:唐教坊曲名。《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亿梦月》、《醉东风》。

②红笺: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翻译

红色信笺,写满小字。道尽我平生的爱意。(只等信使传递,信使啊!)鸿雁却在云中飞翔,那鱼儿在水中浮游,心中思念的惆怅,真是难以寄达。

斜阳中我独倚西楼,看远山正对闲挂的帘钩。犹如桃花美的她,不知今在何处?然春水绿波依旧东流,(不解我满腹的忧愁。)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查看详情>>
2

黄庭坚的一首惜春词《清平乐》,以寻春为主,表达对春的热度

黄庭坚最著名的诗
黄庭坚的词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黄庭坚的一首惜春词《清平乐》,以寻春为主,表达对春的热度。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九江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的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一是注重用字,二是重视句法,三是讲究章法,给后人带来深远影响。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与领袖。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他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他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有神童称号,在八岁时就能写出很有深意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诗词中也有好多经典名句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这首词是惜春之作,以清新细腻的语言,独特手法,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起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开头一个凝问勾起人无限沉思与茫然。这美丽的春天去了哪了,原本群芳争艳的小园,忽然间就花雨纷纷,让人不忍顾看,满地残红,一片狼藉,寻不到春的踪迹感到苦闷寂寞。

如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寂寞因春去而生,寂寞因花落而生,寂寞因自己芳华己逝而生。 寂寞不破还成醉,衣上酒痕和泪痕,谁人不伤春,谁人不惆怅呢。

一个“无形路”带给人无限迷茫之感,春无踪迹,寂寞随影随行,春也难寻,寂也难消。

如陆游的“樽前花底寻春处,堪叹心情全减”。这个时候去感叹春的去处,肯定没心情了,寻春春不见,肠断落花处。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唤它回来一起同住。

一个“若”字表示作者寻春急切感,用假设和拟人手法,使字句活灵活现,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还有很多梦想没实现,一晃已到不惑之年,朝为青丝暮为雪,几人失落几人愁呢?

下片转“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去哪里寻春呢,它来无声,去无踪,可惜谁也不知道它的去处了,除非去问黄鹂了。

这两句作者从幻想中回归现实,不会有人知道春的去处,更不会换春回来,但他还带一线希望去问黄鹂,这里作者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作者写词手法很巧妙,把自己纠结的心情和问春的情形非常生动画刻出来。

喃喃自语,自问自答,情趣盎然,脑洞大开,可黄鹂能知道吗,它可识人语呢?

如欧阳修的“借...

查看详情>>
3

晏殊的经典诗词有哪些?电视剧《清平乐》出现了晏殊的哪四首诗

晏殊的经典诗词
晏殊的词
晏殊的词有哪些

《清平乐》的热播,不仅让人们注意到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让我们看到了宋代的深厚文化,宋代是一个重视文学的时代,也涌现了无数的文人大家。在剧中,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中的“宰相词人”晏殊,他的词作在剧中出现次数不少。一首首经典诗词的背后,吟唱出的是宋代最美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一起欣赏晏殊在剧中出现的4首著名作品。

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的词被称为“富贵词”,因为词中所描绘的大环境颇有特点,可晏殊从不直接描写多么华美的事物,而是从细节处展现。就如这首词,色泽、气氛的渲染,让这首词的环境更显高华。充满着富贵气象,词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愁绪。但不是离愁,也不是女子的忧愁,而是对时光感叹的惜时之愁。这种富贵闲愁,只有在晏殊笔下才显得如此清新脱俗。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也是感叹人生的词作,更脍炙人口。词中有双重的感情、双重的无奈。想象晏殊渐渐老去,又遭遇离别之苦。这种客观改变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化成了词中细腻情感的表达。“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感叹时光的人的感受,岁月匆匆,不该沉溺于这种情绪中。正如词中的最后,一声高亢的雁鸣,深入人心。要学会更加透彻地看待生活,此种境界,令人叹服。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这首词,用语纯净,意境闲雅,读之如沐春风。本是表达伤春之情,但是其中的妙思又告诉人们珍惜眼前人,这样的婉转温情令人难以忘却。词中表达的情绪,不是晏殊一时有感,而是从侧面展现了晏殊的人生观。与其徒劳思念远方的亲友,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情意。世事无常,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追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立足于现实,把握当下。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宋·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这是晏殊游湖之后有感,于是写下此词吟诵荷花。词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感叹,是晏殊词的常见情绪。这首词也展现了晏殊性格的一个侧面:倡导及时行乐。年华匆匆流逝,不必过分担忧。人生不会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及时行乐、开怀大笑才是对人生的不辜负。

以上4首词,不知道大家最喜欢哪一首?


查看详情>>
4

晏殊最有名十首词之一《清平乐》,诗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晏殊代表作
晏殊的词
晏殊的词集

大多数的文人都离不开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命运曲折。潇洒如李白,也被皇帝炒过鱿鱼“赐金放还”;诗圣杜甫更是落魄潦倒了一辈子;苏轼多次被贬,只是靠着自己的胸襟活得豁达罢了!很多心怀理想的文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掌握实权。

宋代大文豪晏殊却是个特例,虽然晏殊的词中总是怀着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反思,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晏殊却是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一直做到了宰相。晏殊的人生光环一直没有消褪,从小时候的“神童”到后来的宰相,相比于其他文人,真的算是幸运了。在身居高位的这几十年里,他过得相当优越,欧阳修曾经写他是“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所以晏殊的外号也是“太平宰相”。

晏殊一生写的词很多,其中《清平乐》这个词牌当属晏殊写得最好,特别是这首《清平乐·红笺小字》其中的深情最令人难忘。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全词景的描写较少,但是却深情满满,没有特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反而通过眼前的所见之物写愁绪。第一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笺指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这封写满相思的书信中,寄托了自己所有的情愁。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究竟有什么故事,只想往下看去。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一句包含了两个典故,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但是作者却用此表达自己情难寄托的惆怅,即使有鸿雁和鱼儿,却也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下片通过“斜阳、遥山、人面、绿水”这样的景物画面继续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佳人已经不知身在何处,而那曾经照映过佳人倩影的绿水,却依旧缓缓地向东流去。那无限的相思,也随着绿水一起悠悠东流。

这是一幅十分美好深情的画面,从密密麻麻的情书小字,到远处的斜阳、远山、帘钩,再到绿水,看似相对静止的景物中,构成了一幅表面上平静、舒缓,深层里蕴含着感情浪涛的图卷。

读这样的词我们能感受出晏殊的深情,这就是晏殊的风格,落笔从容,语淡情深,看似平淡的词中,蕴含着深切的情感。晏殊曾经还写过一首《木兰花》“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这种把心事藏起来的作风,一直是晏殊的特点。也许只能是身处太平盛世、生活无忧的富贵宰相才能有如此的深刻和深情,繁华时代的北宋一片歌舞升平,只有晏殊活得清醒,不畏浮云遮望眼。


查看详情>>
5

辛弃疾这两首著名的诗词解析,大家都误解了他的《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词

词有豪放、婉约之分,但词人没有。

而实际上,豪放词在所有词作之中都仅仅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词还是以婉约为主。这一点即使在以豪放词著称的词人身上同样如此,比如苏轼一直被认为是豪放词人的代表之一,但他流传到今天的所有词作中,豪放风格的作品还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

辛弃疾更是如此,他的豪放在于其背后蕴藉的情绪,而不是整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如果对辛弃疾的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就能知道,相对比那些豪气冲天、典故繁盛的作品,历史上对于其具有婉约风格的作品有着更高的评价,因为这样的词作余味无穷。

以闺怨写君臣的典范之作,是辛弃疾的《摸鱼儿》

中国文人有两性,对于家国天下表现出来的是“雄性”,具有莫大的责任感;而对于君王一般表现出来的是“雌性”,将自己放置于弱势地位。

以女性化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传统被称作“香草美人”,来源于先秦诗人屈原。

所以,在后世很多作品之中,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有这样的倾向,更何况是本来就好以女性口吻创作的词呢。

辛弃疾的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被很多学者称作是第一首以闺怨写君臣的典范,虽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就没有这样的写法,但从今天流传下来的词作中看,以这种角度来创作的作品,这首《摸鱼儿》是最为成功的,也历来被很多学者所推崇。

这首词如果单看字面,不联系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那就是一首婉约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从词的上阙可以看出,主要就是对环境的描写,但将气氛烘托得极为到位,尤其是上阙最后一句的描写,就仿佛是一位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在诉说着心中的哀怨。

下阙紧承而来,一连串的典故都有深意。

“长门事”是接上阙冷宫景象的,写的是孝武陈皇后因为妒忌而幽居冷宫的故事,凭借着司马相如一篇《长门赋》重新打动了皇帝的心。

辛弃疾在此点明,自己是遭受了冷落,至于原因,化用了屈原《离骚》的一句诗:“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但是,辛弃疾却说自己要比那个受到冷落的陈皇后还要凄惨,即使上呈了司马相如那样高才所做的文章,也不能让君王回心转意。

这也是一句双关语。

一方面,辛弃疾是将自己比作陈皇后,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是在说自己的势单力孤,没有盟友。另一方面,辛弃疾还将自己比作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凭借着辞赋的出色待诏金马门,但辛弃疾同样有着出色的能力,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在下阙的后半段,辛弃疾也解释了自己不能得到赏识的原因,不在于君王的昏聩,而是小人当道,蒙蔽圣听。

这是文人发牢骚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叫做“哀而不怨”。

他说“玉环”、“飞燕”早晚会化作尘土,杨玉环和赵飞燕都是善妒之人,小人善妒君子,这是常用的比喻。但是,辛弃疾却对...

查看详情>>
6

赏析辛弃疾词代表作《清平乐·村居》,惬意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词

可能从来也没有人想过,中国人的春节也可以这样过。从年少求学时候开始,大多数人都慢慢离开故乡,离开那个偏远的小村落,开始在城市里面生活。随后在外娶妻生子,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当中偶尔也会回家,但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能够住这么长时间。那么就趁着这一段能够在家的时间当中,在诗词中感受一下,惬意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首经典的宋词作品。辛弃疾的词大多有着豪情,能够和苏轼的豪放词相提并论,并称为苏辛。不过在他由于抗金受到阻挠、被迫归隐农家的时候,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反映田园生活的诗词,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开篇就写田园之景,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但是小溪边却生长满了翠绿的小草。辛弃疾并没有否认田园农家生活相对条件比较差,但是他也并没有否认在农村有更好的环境。小溪水潺潺流动,青草茵茵。这都是乡村田园所特有的美丽景色。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边关打仗,回来也是在京城做官,听的大都是官话。在隐居之时,他听到是含有醉意的吴侬软语,觉得非常的温柔美好。

而操着这一口当地方言的人又是谁呢?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在惬意饮酒交谈,一切平静而美好。

为什么专门把他们给拉出来呢?就是因为借老年人生活的怡然自得,来反衬这里田园生活的美好。而在下片当中更是借三个小孩子的农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参与的农家生活,在一起忙碌,不失为一种简简单单的幸福。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长大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而他最喜欢的是那个顽皮的小儿子,横卧在小溪的草丛里,用手剥着刚刚摘下来的莲蓬。

这首宋词向来被人称道,就是因为诗人在其中所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却把他们融合在一个画面当中,却更显得清新优美。两个老人喝酒聊天儿,三个孩子都各自忙着农活。

非常简单,但显示出了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给人一种真正的诗情画意。

虽然今天的我们都距离故乡越来越远,虽然今天的故乡也在开始大规模的采用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但并不能抹掉记忆当中那些诗情画意的瞬间。即便是这些瞬间只能在诗词当中找回,却也依然带给我们内心的宁静之感。


查看详情>>
7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表达了什么?婉约派李清照的这首词有何不同

李清照的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同时也是军事将领,可以说是上马可以杀敌平天下,下马能够写词泣山河,一杆枪、一支笔把一个男人的一生展现的热血沸腾而淋漓尽致。辛弃疾虽然出生比李清照要晚,但是并不代表其词作成就要差,清代文人王士祯就评价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济南二安”由此得名。

从王士祯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李清照主要是走婉约路线,她也是婉约派的创始人,而辛弃疾走的是豪放路线,这与他的将领身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下面这两首诗他们都用了同一个词牌名,但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看着外甥女一字一顿的情态,我不尽然有些想笑,而外甥女显然是在不理解词意的前提下生硬地背诵,且有些吃力。于是,我便起身走过去,向她阐明词意,并引导她要根据词意在眼前呈现出一幅五口之家在和平宁静的农村幸福美满生活的场景。

这首《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凌云壮志不得伸,不得不闲居上饶农村时期所作。早在他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抚使时,他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庄园,安置家人定居。在淳熙八年即1181年春,他在带湖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故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他本人亦以此自号“稼轩居士”。这首词也正是他闲居带湖期间所作。

最后一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历来最受读者喜爱。其表现力非常自然,将儿童的天真姿态展现出来。在辛弃疾心中,最美好的画面应当是如此。如果人人都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那该是多好?只是辛弃疾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其理想抱负。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说是李清照一生的颠沛生活写照,但更应该是她和赵明诚之间爱情的缩写,从相恋到分离,再到后来永诀的相思之苦。

年少时,每年下雪,常常兴致勃勃沉醉于插梅,那时候他还陪伴左右。现在虽然梅枝在手,却已提不起任何兴趣,无心赏玩,他早已化为抔土,回忆起从前的欢乐来,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了,但离家乡却已经天涯海角,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看着晚风吹动梅花,枝丫乱晃,或许此生再也看不到它的绚烂了吧。

词,很唯美,很浪漫,字里行间透着一个鲜活的她,仿佛看到她拿着一支梅花,对你微笑,冲你感叹,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的欢喜,她的难过,她的伤痛,她的孤苦,哀愁她的哀愁,幽怨她的幽怨。


查看详情>>
8

李清照的词《清平乐·年年雪里》赏析,同样是清平乐,李煜的有什么不同?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诗词
李煜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何光远《鉴诫录》载陈裕秀咏《浑家乐》“阿家解舞清平乐,新妇能抛白木球”二句,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中据此认为《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宋代仲殊和东坡词“解舞清平乐,如今向谁说”,亦可证之。

《清平调》的感情基调总体偏于低沉,词风婉约,内容多伤春惜别、男女恋情。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李清照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注定是最耀眼的。“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除了李清照,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担当得起。李清照本身在文学上很有天赋,十几岁所写的词作,已经是很多儒生毕生不能达到的高度。但是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不知道是不是要感叹一句遗憾。

前半生有多么顺遂,后半生便有多凄惨。正如这首《清平乐》所写,李清照在词中以“梅花”来展开写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年轻时,生活平静顺遂,常常在下雪的时候折了梅花欣赏。可是遭遇了家国之乱后,漂泊天涯,孤身一人。即使眼前的梅花又开了,却也无心赏玩。有时候会想,如果李清照没有遭遇后半生的坎坷,那她的人生又会有什么转折?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世人都评价李煜,身为君王是一个笑话,但是身为词人,是一个神话。这话毫不夸张,李煜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他的经典词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首《清平乐》也是其经典作品之一,此词是李煜思念弟弟李从善所作。触景生情,这首词写春天,更写李煜的思念之情。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想象一下白梅纷纷落下,这是怎样凄冷的画面。这不仅是...

查看详情>>
9

李清照的诗词《清平乐》赏析,有哪些诗人写过清平乐?都有什么特色

李清照的词
清平乐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清平乐”作为较为流行的词调,和其他流行词调如“菩萨蛮”“望江南”等比较,体式相对较为固定。其正变体有以下三种。

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变体二,双调四十六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清平乐词牌名的几首词,看看你更喜欢哪首?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宋〕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这首词写女子对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上片用白描手法写春晨渡口分手时的种种情态:行者去意已决,送者依依不舍。下片以女子决绝之语作结,以怨写爱,抒写女子因多情而生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的矛盾情怀。这首词运用了多组对比,一个苦苦挽留,一个“醉解兰舟”;一个“一棹碧涛”、晓莺轻啼,一个独立津渡,满怀离情;一个意浅,一个情深。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首词题为《独宿博山王氏庵》,是作者在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时即景生情所作。上片以所见所闻渲染寂寞荒凉的环境和气氛;下片写白发苍颜、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最后表现虽处境悲凉但雄心不减的可贵精神。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形象刻画都十分成功。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

查看详情>>
10

李清照最唯美的诗《清平乐·年年雪里》,句句写梅花,句句又不只是梅花

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诗词

北宋有女,十八芳华,一曲如梦,响彻天下。她离去,元、明、清三朝再无此等举世无双。

那一年,有过两个年轻人去郊外划船,兴致盎然时才发觉天色已晚。清丽少女驾船跌跌撞撞,既惊起一滩鸥鹭,也惊醒了一座京城。

宋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爱如神仙眷侣,恨似冷冬决绝,一生凄惨。丈夫早死她成寡妇,晚年再遇渣男沦为阶下囚。嗔痴化作一首首或清丽,或哀婉的人生诗篇。

今天,笔者要为大家重点介绍的则是李清照的相对冷门词作《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际,赶上了北宋亡国、南宋偏安,经历了亲人离散、丈夫去世,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正是创作于她家破人亡后、流离失所时。此词表面上看是一首赏梅词,实际上却句句写梅花,句句又不只是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开篇两句,李清照回忆了她与丈夫赵明诚的新婚甜蜜时光。那时候,李清照尚且年少懵懂,赵明诚正值青春年华,夫妻间郎情妾意,两情相悦,每年冬天踏雪寻梅,赵明诚摘下一朵最娇艳红梅,插在李清照的云鬓里,二人沉醉在如此情趣中,满满的都是初恋的美好。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后来时局动荡,李赵两家相继罹祸,李清照与赵明诚经常分隔两地,那段岁月里,李清照变得孤独忧愁、百无聊赖,对于曾经热衷的赏梅,也雅兴大减,她折下一枝梅花,在手中揉碎,眼泪不禁沾湿了衣襟。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如今,国破家亡,财失夫死,李清照远离故土,漂泊异乡,她芳华不再,两鬓花白,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昔日模样,无限感伤,尽在字里行间。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样子晚上是要刮起大风了,吹落梅花,再难见它绚烂模样了。结尾两句最是绝妙,表面看是惋惜梅花即将凋落,实则寄寓了词人对国将不国的忧思。这里的“风势”即“国势”,暗喻了南宋在与金国的斗争中极其不利的形势。如此家愁国难,李清照哪还有心思赏梅?

她的生活已发生了改变,物是人非,美满幸福的生活已经不会再来。代替的只有无奈的辛酸泪,年少时的赏梅心情已经全无,

她的终点,停留着哀愁暗恨、离怀凄苦,非议谤身。公元1155年,一代才女李清照,一人孤独地在西湖边死去。屋内箜篌依旧,这位绝代佳人,却缓缓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这名传奇女子的一生随着历史政变的变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才气和对文学的造诣都影响了当时的女性,从此给女性得到了可以学知识的权利,而且她的诗词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