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科举

发布时间:2020-05-30 │
1

元朝科举制度存在民族歧视,汉人想考取功名简直难于登天

元朝
元朝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考试录取政策有歧视的现象,古已有之,早成惯例。拿古代科考录取政策来说,就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和歧视性,尤其是在蒙古人当家的元朝,不仅有地域歧视,还有民族歧视,元朝科考录取政策很有些变态。

现在,大陆的高考录取还存在地域差别: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的录取分数线,一定会低于其它地区。考生如果户口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就能比较容易考上清华北大,可是如果他很不幸地生在了河南、山东,那么难度就大多了。

从考试公平的角度讲,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就像现在的很多同类现象一样,也是古已有之,早成惯例。

比如说,在唐朝,秀才考举人,各府各县的考题都差不多,考试时间也一样,录取率却有天壤之别——首都长安的举人录取率竟然是河东地区的十倍以上,是陇右地区的三十倍以上!当年柳宗元送别一落榜考生,赠言里有这么一句:“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指的就是唐朝录取政策存在地域歧视,首都的录取指标极高,其它地区的

查看详情>>
2

元朝有科举制吗?看看科举在元朝中断几十年的原因

元朝
元朝有科举制吗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后,逐渐成为国家选拨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后的唐、宋、金、辽等朝皆大力推广,并结合统治需要,建立了完备的科举体系,对后世科举取士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到了元初时,科举却突然中断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在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托雷的先后带领下,蒙古军队对金、欧洲东部诸国、西亚诸国、南宋等的征伐,控制了辽阔的领土面积。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后,效仿中原的典章制度,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作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蒙古贵族“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特点并未完全改变,仍然倚重蒙古贵族的军功吏才,统治阶层和儒臣对是否采行科举取士存在很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提议,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宣布“行科举”,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已经有三十四年之久,这是自科举创立以来中断时间最长的一次。

元朝关于实行科举的讨论在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期最为激烈。元朝建立之后,随着

查看详情>>
3

元朝有科举制吗?看看宋朝科举和元朝科举有哪些不同

元朝
元朝有科举制吗
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也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此外还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由于参加礼部省试的举人不断增加,太宗以后,礼部省试录取的也相应扩大,每次至少要有百名左右。但有的考生多次省试通过后却在殿试中被黜落,不免产生怨恨之心,还有当时逗留在京师开封的科举落第举子常有六七千人,遇到国家有事不能正常进行科考时,他们就可能耽搁数十年找不到出路,有时便酿成考生闹事事件,这对统治者都是十分不利的。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仁宗于嘉佑二年(1057年)决定,此后殿试一律全都录取。录取名额可多达五、六百人。与唐朝不同,凡是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官职,而且考在前等的很快就可以获得。

宋朝科举制度的这些变化、发展,表明了封建统治者在极力笼络中小地主和下层知识分子,有助于巩固其政权。

元朝是公元12

查看详情>>
4

元朝有科举制吗?为什么说在元朝中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元朝
元朝有科举制吗

元代科举始于元太宗窝阔台时期,窝阔台采纳谋臣耶律楚材“用儒术选士”的建议,于1238年举行了“戊戌选试”,共录取4030人,但不久后即中止。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朝廷围绕科举兴废问题展开反复讨论,虽然王鹗等人主张恢复科举,许衡也制定了“选举之制”,但科举制度始终没有实行。

直至元仁宗延祐年间,才“斟酌旧制而行之”。1315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这时距离元朝建立已达半个世纪了。此后,元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步进行。

元代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四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

举行科举考试时,元代制定的政策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不仅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考,而且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则须考

查看详情>>
5

元朝有科举制吗?从元代科举制度剖析元朝为什么持续了不足百年

元朝
元朝有科举制吗

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其中元朝是中国历代中疆域最大的,但是元朝同时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权的大一统王朝。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施行了许多种族不平等的政策,这从古时候人才选拔的基本途径——科举制中变可见一斑。

科举制度士人的打压及地位的初步恢复

科举制度自隋唐一代开设以来,一直是选拔士人进入官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元朝初年,蒙古人并不重视传统士人的价值,将他们与普通的农民同等看待,身份低下,生活十分悲惨。

据《元史通略》记载:“亡金之大夫,混于杂役,堕于屠沽,去为黄冠者,皆尚称旧官。王宣抚家有推车数人,呼运使,呼侍郎。长春宫多有亡金朝士,既免跋焦,免赋役,又得衣食,最令人惨伤也。”

直到稍通汉学的官员解释之后才稍稍得到些许尊重,元初重臣耶律楚材曾经向元太宗进言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此番进言之后,元朝终于开始重视儒生在政治中的作用,允许他们进入官场。

据史料记载:

查看详情>>
6

大文豪李白为何不去科举考试?李白在现在会是什么学历

李白
李白科举考了几次

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壮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人诗人,其中诗仙李白即是其中的姣姣者。李白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大部门都脍炙人口的名诗,凭一已之力把中国古代诗带到了最高端的层面。

李白才气横溢, 他险些没有正式入过学,全是靠自学,可以称之为典型的“无科举、无官学、无文凭”三无人员。他靠游历大江南北,来增长见识和阅历。

李白的诗洒脱超俗,完全脱离了教科书的领域,甚至打破了自春秋以来诗歌创作的固有模式,率性而为,飘逸潇洒,笔法多样,充满了空灵感,初读起来似乎以为不知所云,可是多读几遍,却又能从诗歌中读出对现实的无奈,对优美的憧憬,对人性的赞叹,对丑陋的鞭笞。尤其是其想象力极为富厚,让人进入了一个奇幻的诗歌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其诗仙之名也

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去到场科举考试呢?

科举是昔人走向仕途的捷径,李白也不破例。他之所以不到场科举考试,唯一的解释就是朝廷不让,唐朝的科举是面向全国开放的,达官显贵和贫

查看详情>>
7

论学位的重要性,左宗棠年迈辞官去考科举讨个进士身份

左宗棠
左宗棠考过几次科举

左宗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湘军著名将领,收复新疆,正儿八经的封疆大臣,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拜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讲白了就是放现代写个简历,人家名头都能写上三页纸的那种顶级牛人。

却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晚清时期的肱骨大臣,闹起脾气来一样不管掉臂。1874年,左宗棠62岁,刚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却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左宗棠突然递折子不干了。

这个时候左宗棠已经官职陕甘总督,乃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之一,官至一品,手握大权,陕甘那里还等着他去制定战略整顿物资,按理来说该有的都有了,他突然闹这么一出是为啥啊?原因折子里写着呢,因为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开始了,他要辞官去考科举。

折子一出,整个大清朝廷全都懵了,左宗棠该不会是老糊涂了吧?还是慈禧太后看出了眉目,这左宗棠那里是真心要辞官啊,他只是借机撒娇呢。啼笑皆非的慈禧太后大笔一挥,直接赐了左宗棠一个进士身份,顺便补授大学士;没多久

查看详情>>
8

宋朝的科举考试原来这么严,保障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宋朝
宋朝的科举制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劝学之语流传甚广,为读书人描绘了一幅锦绣荣华的美好前景。其实这两句只是断句,出自的《励学篇》,原文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等宋朝皇帝为天下学子指明了一条飞黄腾达的康庄大道,同时也在制度上进行了保障。宋朝与不同,唐朝考中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若要得到官职,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但宋朝只要通过了省试、殿试,马上就会授予官职,“学而优则仕”成为现实,所以宋朝学子们的读书热情异常高涨,对皇家也是感恩戴德。真宗赵恒还追封弟子颜回等10人为公爵,封曾参等62人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19人为伯爵,为天下学子治学志贤树立了榜样。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赵恒执政期间在继承太宗施行的锁院、封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查看详情>>
9

宋朝的官员,大多出自寒门,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
宋朝寒门出身
宋朝的官员
宋朝科举制度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寒门难出贵子”的声音,可见阶层固化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地步。然而,在宋代,“寒门出贵子”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而它们正是在宋代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从侧面反映出科举制能够使大量寒门子弟实现阶层跨越。

我们知道两宋一共享祚320年,根据统计,共开科118榜,录取人数超过11万人,是唐及五代录取总人数的十倍之多,就连以后的元明清各代,录取人数均无法与宋代相比。

自从科举制从隋代诞生到清朝结束,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像宋代那样产生大量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与政治家。可以说,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文明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提到

查看详情>>
10

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与明朝的科举有关?

明朝
明朝科举制度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闯王李自成

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失败是很正常的,就算是通过采用成熟的西方宗教而强大的太平天国起义,仍然失败了,不过,即使李自成没有被清朝击败,我都怀疑他是否能够在中国北方站住脚跟并形成有效控制。

简而言之,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他的冲动和情绪化,这使他的眼光无法长远,而且他的智囊团,也是一样的短视,无法给他足够的情报和建议,造成这两者变成这样的原因,有个共同的因素:国家的科举考试制度。

对于执政者或政客来说,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盟友,了解他们是基本常识,但李自成似乎对此不是很明白,他作为社会底层人士,他受腐败的明朝政府、大地主的压迫而遭受了很多痛苦,所以他非常憎恨他们。

古代科举考试因此,当他占领北京时,他不仅拒绝使用这些老官僚,还逮捕了他们,没收了他们的财产,甚至杀死了他们。其实,这些家伙可以帮助李自成建立新秩序、新政府,但李自成把他们变成了敌人。李自成智囊们的思想觉悟也不比他高多少,他们本应该知道这些并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