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小儿垂钓

发布时间:2024-02-24
1

小儿垂钓原文及注释(附翻译)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原文
注释附翻译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小儿垂钓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非常浓,现仅存七绝4首。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 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小孩,孩童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童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童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孩童,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

查看详情>>
2

小儿垂钓的教案范本

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的教案(篇1)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第一次见面,咱们相互介绍一下:我是来自通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原来老师已经告诉你了!/我的姓啊,很有意思的,把它倒过来,反过来,转半圈,还是一样的!猜猜看!)

2、王老师啊今天特别高兴!记得五年前,我就来咱们通师二附,实习过,当时而附的小朋友热情、活泼!留给我的印象可深了!今天来到二附,见到你们,也很想跟你们交个朋友,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班级或你的学校,可以吗?(补:我相信在座的客人老师们也是很想知道的!)

[评价:(简单地)行啊,好,xxx,记住你了!……

(可以在传话筒的过程中补白:话筒在哪儿,帮忙传一下。拿着话筒,享受的可是主持人的待遇,只要举手发言,就有机会。)

(手势停)3、二附的同学果然能说会道,活泼可爱。我还知道二附的读书节搞得非常棒,同学们爱读书,读童话、读小说、读诗歌收获是特别大,没说错吧?下面我们准备开始上课了,好吗?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跟着老师书空是个好习惯。“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

2、一起读,知道题目意思吗?钓过鱼吗?

3、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上两遍,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儿打上问号。

评:不错,三个生字全读正确了,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出示三个生字)

还有谁再来读。(评:诗读得不错,还能读出那么一点味道来了,不错,果然会读诗)

3、有不理解的词吗?

让学生一一列出。

谁能帮帮忙。

让学生说,教师一一界定。(多说了:别人没问的你也答了,少说了:看来xx有点难度,需要老师帮忙吗?)

垂纶就是垂钓,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

(映/应:看来这个词一时半会还说不清楚,待会我们边读边理解。板书应?

4、小结: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读出来呢?

再轻轻地读一遍诗,你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生自渎)你看到哪些有意思的画面呢?

(评:真有意思/是挺好玩的,很有趣/挺逗的/恩,你呢?)(板书:趣)

1、其实,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巡视(发现问题一一指导:大家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在后两行,有的在第一、二行也找了好几个呢)

个别指导一、二行词语,鼓励发言。

3、反馈: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句?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同座交流交流。

4、谁来说?(指名)(如回答后面二句的,确实有趣/说出了你的感受,请坐,你抓住了xx,好的,还有其他的吗?)

评:哦……还有谁?也觉得有趣。附和:你从“蓬头”中品出了淘气,“蓬头”透着野性/本真/可爱/感兴趣

小结:啧啧,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趣十足呀!(指板书说)

评:(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

查看详情>>
3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
小儿垂钓古诗翻译

暑假是小孩子们的快乐天堂,这么美好的假期,现在的小孩们却整天闷在家里玩手机电脑,要不就是被父母满满当当地安排在兴趣班,实在没有古时候小孩们的天真烂漫。今天,就随着好工具小编走进古代小孩的玩乐世界,一起享受这份悠闲吧!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

小儿垂钓

胡令能 〔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蓬头:头发蓬乱,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掩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理睬。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后两句中“遥招手”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 ,唐代诗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

写儿童的古诗句拓展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6.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9.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10.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查看详情>>
4

《小儿垂钓》古诗的作者是谁?他的另一首诗颇显无穷童趣

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

不少人对《小儿垂钓》眼熟,却不知诗人是谁,他还写了这首童趣诗。

说到诗人胡令能,不少人对他应该很陌生,对《小儿垂钓》应该更易熟悉一些。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些人在小时候肯定背过这首童趣十足的唐诗。

这位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的诗人胡令能,他的诗,语言浅显,充满生活趣味,像《小儿垂钓》显得多童趣。这里再分享一首胡令能的唐诗《喜韩少府见访》,它也颇显无穷童趣。

喜韩少府见访

唐代: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第一句“忽闻梅福来相访”。“忽”字妙,这说明诗人之前并没有邀约韩少府来草堂做客,韩少府突然来了,诗人感到意外和惊喜。

这句诗里的“梅福”该作何解释?有种说法,认为梅福是某个人的名字。如果是这样,梅福应该是韩少府的名字。韩梅福,这个名字看上去还挺雅致吉祥,梅有雅意,福显吉祥。

我更倾向于梅福是一种有吉祥美好意义的代指,它不是韩少府的称呼,而是把韩少府比作能够带来福气好运的梅花。

因为第一句用“梅”意象,第二句用了“荷”意象,第三句用了“儿童”意象,第四句用了“芦花”意象,梅、荷、儿童和芦花这四种意象都是有着美好意义的意象。把“梅福”视为象征词汇与下文更契合。

第二句“笑着荷衣出草堂”。上句的“忽”表现了诗人惊喜意外的心理活动,这句的“笑”更直白地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他很高兴韩少府来拜访自己。

有种说法,把这句诗翻译成,微笑地穿荷衣出草堂。这“荷衣”应该不是实写,而是虚写。诗人当时应该是穿着简陋的普通衣服,之所以把普通衣服称之为荷衣,是为了借荷这种美好意象来表达自己对韩少府的尊重和称赞。

第三句“儿童不惯见车马”。这句开始写儿童的天真浪漫了。胡令能隐居的那个地方比较偏远,平时几乎没有车马经过那儿。

在那时候,车马可是极其高档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的车马档次至少也相当于现在的五十万轿车。五十万轿车在大城市里显得很普通,但是在偏远地区,那可是稀罕物。

儿童又怕生,见到陌生的韩少府和车马,除了表现得“不惯”,还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表现?请看下句。

第四句“走入芦花深处藏”。瞧见没,怕生的儿童躲起来了,这藏于花中的行为体现出儿童的怕生心理,显得十分真性情。儿童没有隐藏心中害怕,而是真情流露出来,怕就躲。

每个儿童都是真性情之人,长大之后就未必了。长大之后,即使自己怕,有时也会说自己不怕。长大之后,即使自己不开心,有时也会说自己很高兴,还能挤出满脸微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