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0-08-18
1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是人性使然也是时代趋势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哪个更先进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被记载为原始社会民主的典范,现在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并不是这么回事,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样,里面也有不得已的原因。这些我们在这里不做考证,单就这一制度来说,是好的,是比继承制要好很多的选择领导者的制度。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想着如何统治,被统治者想着如何为主子服务)如商朝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禅让制产生于尧舜禹时期,传说是尧舜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认为舜禹最适合担任部落首领,德才兼备,能够带领部落人员更好的生活。

除了舜之外,其他人都跟"黄帝"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禅让制执行了三个朝代,权力最终又回到了黄帝一脉,而且还是"让"回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世上还真有不对王位动心的人,而且一出现就是三个,不管三人是否出于真心,他们这份"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舜和禹这种做法不管是不是在惺惺作态,结果确实表明他们的威信和才能,真正应验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这大禹有点不地道,登上帝位还更改朝代,建立了夏王朝,于是黄帝王朝时代到虞舜便结束了。所以,至少从更换朝代这个点出发,大禹继位给后人的感觉更像是"禅让"一点。

禹老了之后按照传统并没有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他的得力助手伯益,这个伯益也是黄帝的后代,不知是否血缘的原因,那个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与黄帝有些关系。

可这个伯益不信邪,继续效仿舜和禹的做法,要将位置让给禹的儿子启,可这一让便让出了问题,都说事不过三,启的政治手腕和威信要比伯益高的多,欣然接受之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位置,改国号为夏。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人之初性本善,同样人之初,就带有自私的本性。饱暖思淫欲,人性本为私。老子当大王,觉得自己儿子也是最优秀的,也能当大王,传给自己儿子更让自己放心!于是开始了长达几千...

查看详情>>
2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哪种制度下生活压力更大

夏朝
禅让制到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现在各国的第一领导人大部分都由选举产生,而历史王朝上的皇位或者王位的人选和今天有着天差地别。从原始部落时期到夏朝产生了禅让制和世袭制,这两种制度是历史上皇权继承常用的制度,尤其是世袭制一直沿用3000多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的这两种皇权继承制度。

上古时期产生的禅让制,也是公天下时期

在上古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想靠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在当时大环境下生存十分困难,所以当时的人们采取了群居生活,抱团取暖的过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生存方式下逐渐产生了部落,有部落就会有首领,当时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想要当上部落的首领,必须得有真本事。当时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首领必须要拥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的部落不被外族入侵和欺负,同时还要具备不让族人饿肚子的能力,因为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种植技术也不像后期这么发达,人们的食物常以打猎和采食野果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部落首领的候选人是在一次次的冲突和生存危机中诞生的突出人物,并经过部落人的推选,才能当上部落的首领。

当部落首领老去或者有其他情况不便于继续担任首领时,就会选出一位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部落人,并极力的在部落推荐,并且通过全部落人的考察后,让位与后者,这也是禅让制的诞生,关于禅让制的记载,最有名的当属于“尧舜禅让”。

《史记》: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史记中记载,方国联盟首领尧在位七十年得到了舜,又过了二十年后尧老了,便让舜代替他行使天子的权利,并推荐给上天(古代的一种仪式)。舜继位后,又通过禹治水的考验将位置让给禹。

在这种选能而为的禅让制度下,首领将部落或者国家托付给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这个“人”的唯一特征就是,能够带领部落和子民走得更远,生活的更好,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公天下”时代。

禅让制变世袭制,公天下变家天下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史记》中记载,大禹的儿子“启”贤能,大臣和子民都忠意他,大禹临终前虽然把位置授给了“益”,但益辅佐禹时间比较短,治理天下不够和平融洽,所以大臣们都去朝拜启,于是启就做了天子。这段记载是历史上最后的一次“禅让”,禹禅让与益失败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称夏后帝,并开始了奴隶制度,中国也由原始社会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夏后帝启驾崩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并热衷于打猎,而对于国事、政事疏于管理,国内矛盾日益突出。穷族首领“后羿”趁机攻夏,夺取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继承了帝位,但夏已经千疮百孔,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又继位,但最终还是被“后羿”赶走,这也是十分著名的“后羿代夏”的...

查看详情>>
3

禅让制和世袭制是如何转化的 两者有何区别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自三皇五帝一直到尧舜禹以来,一直的王位产生都是由禅让制产生的,禅让制简单理解就是由下面的大臣和诸侯选举出来的,必须有能力的人才能胜任此职务。那么最终是如何变成了世袭制的呢?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想着如何统治,被统治者想着如何为主子服务)如商朝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先尧来说,他最让人称道的就是王位不传子而传贤。当时在尧帝晚年,要立继承人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儿子并非贤能,于是下面的大臣们便推荐了舜给尧,尧决定自己尧考察一下舜的能力怎么样,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能很好的处理好自己的家政。尧又让舜来总管百官,而舜又管理的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在随后的重重考验之后,尧觉得舜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决定把王位让于舜。

禹的王位也是舜帝禅让来的,当年大禹治水有功,在各诸侯的拥戴下,继承了王位,大禹治水在他父亲那一代已经开始 ,但是他父亲治水是失败的,轮到禹的时候他总结的他父亲治水的失败经验,改革了治水的方法,最终经过13年治理好的洪水。禹即位的时候就开始为他的儿子当继承人做打算,禹在位的第二年,他便立皋陶为他的继承人,皋陶是什么人呢,他是和尧舜禹被人们称为“上古四圣”之一,所以来讲这人也是了不起的,不过当时皋陶已经105岁,很显然,自己刚即位,又立一个105岁的人来当自己的继承人,显然不是诚心的,但是禹很显然避了闲,如果直接让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会让人说闲话,但是当时只有皋陶最有能力,但是奈何年级太大,第二年皋陶便死了,这样第一位继承人失败了,随后人们也推选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禹是不支持的,伯益虽然是能人,但是他毕竟没有皋陶那么厉害。之后禹一直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启推向世人,让人们知道他和他儿子启,而逐渐去疏远伯益。这样时间长 了,启也有了自己的信徒。在禹死后,启便对伯益开战,由于有禹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取代伯益继承了王位。

从此,禅让制转为世袭制。但是当时有很多部落对这种改变传统习俗而不满,向启开战,但是启最终都战胜了他们,坐稳了王位。

从此,中国开启了近4000年左右的世袭制,公天下转为家天下。


查看详情>>
4

禅让制和世袭制有何区别 世袭制为什么能持续几千年之久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夏朝,一段极其神秘,带着谜一般面纱的历史。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质疑——夏朝是否真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过?

在前人以及绝大部分今人的认知里,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坚毅如司马迁,不愿意有半点虚假的著作《史记》里就有夏朝的兴衰史。夏朝的出现在中华历史上有非常重大的建立,他是封建王朝的起源,如果没有夏朝,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实在是无从找起。

在夏朝出现之前,是三皇五帝时代,天下、王位的归属,都是依靠选贤举能——"禅让制"。五帝依次禅让,最后舜更是让贤与大禹,而大禹便是夏朝的开国者。

此前天下为公,举贤让能,正是此后几千年追寻的理想社会!但是从夏朝开始,大禹之后,王位继承实行家族世袭制,大禹让位给了他的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成立。而且这种封建统治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四千年后清朝灭亡,封建统治才宣告结束。

王位世袭制是怎么开始的?这样的传承制度为什么能持续几千年之久?

大禹治水的故事如今家喻户晓:当时黄河泛滥,大禹因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治理下,黄河洪水终不再泛滥,黎明百姓也在滔天巨患中幸存下来。

万众所归之下,舜帝让位于他。继承帝位之后,大禹立即召集部落会盟,要征讨"三苗"(当时姜姓小部落国,已有奴隶划分)。历史记载参加会盟的"执玉帛者万国"。

可见当时的夏朝在各个部落之间是非常有号召力的。实际上是因为古人生产力非常低下,温饱尚不能解决,抵御天灾的能力非常有限,大禹治水是古人对抗天灾史无前例的胜利,所以大禹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极大的权威。

阴差阳错之下都没能延续的禅让制

一直认为王位传子制就是从大禹开始的,但实际并不是,大禹年老后,为了尊重禅让制,原本是打算把王位禅让给皋陶。

皋陶是东部一个部落的一个首领,舜在位的时候,他曾经掌管刑法,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制定的法律使人民脱离野蛮逐渐开化,且教育人们,作为父亲要勇敢担当,母亲要仁慈对待儿子,兄弟之间要相互友善对待,子女要孝顺父母,他对社会安定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是孔子思想的基石。

非常遗憾的是,大禹还没来得及把王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先他去世了。而后,大禹又决定禅位给益。益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又是皇帝的孙子,继承王位实至名归。大禹死后,益给大禹守孝三年,不曾想三年后出山,大禹的儿子已经在各部族首领的拥护下变成王了。

启即位之后使用国号为姓,改自己的名字为夏启,启死后,又传位给他的长子康。

从此长达四千年的王位传子制开始了,历史公认封建统治开始于启,从此家天下变成了公天下。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世袭制的局限性,劣根性,以及很多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皇帝的接班人只能在皇帝的后裔里选择,若是继位者是贤德之人,如果皇帝的儿子出现白痴,昏庸之徒,那后果则不堪设想——历史上不乏昏君误国亡国的例子,而之前的禅让...

查看详情>>
5

禅让制和世袭制哪个更先进 一个真实 一个虚伪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哪个更先进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其领导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典型的群居物种,人类的领导制度也始于远古部落时代。为了让集体团结起来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人们开始推选贤能作为首领,该首领负责带领大家抵御外来侵袭、合理分配食物及进行劳作。

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发展

公元前2607年开始,也就是“三皇时代”,最先诞生的是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一直到公元前2338年,也就是上古五帝时期,我们所熟知的禅让制开始逐渐替代了血统继位制。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都是禅让制的典型代表。到禹“三让天下而不能成”,将君主之位传给儿子启时,禅让制终结,世袭制开始。

禅让,顾名思义就是指统治者在退位前将领导权让给别人,因其让位方式无关血缘,而是靠人们共同推举产生,能力高的人在经过考验后,便可以登上高位。所以禅让制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十分民主的选拔方式。但世袭却不一样。世袭制不用举荐,不用考验,完全靠血缘关系代代相传,其选拔制度更为古板及霸权。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是一种历史退步的表现,真的是这样吗?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种制度的区别。禅让制的本质是“公天下”,为何这么说?据《史记》中记载,尧在准备退位前,召开了“四岳”大会,让各首领推举出新的贤能继位。之后,草根出身的年轻人舜被高票举荐出来,成为了指定的接班人。为了考验舜的能力,尧先后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观察他,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3年之后,舜成功通过了所有的考核,最终尧才将君主之位禅让于他。并“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如此来看,禅让制下的新一任领导人是通过选举的形式产生的,这是儒家学派推崇的一种理想化权力继承方式。这要求每一任领导人都需要有令人信服的治国手段,极高的威望及毫无私心的个人素质,可以算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领导制度。

而世袭制的本质则是“家天下”,其权力的继承只局限于家族之间,权力的交接也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传承。世袭制有个必要条件,即一定要是这个血缘关系内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君主之位。这一点,也成为了古代朝代不断更迭的最根本原因。

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的必然性

从时间长短来看,禅让制只经历了短短300多年的时间便结束了,而世袭制贯穿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了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步的坚实根基。光这一点,便能说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其次,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天下”的局势原本是由原始群居生活状态所决定的。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富裕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开始雇佣没有土地的人成为自己的劳动力,奴隶制的萌芽因此产生,私有制经济也渐渐成形,“公天下”逐渐转变为“家天下”,世袭制的出现便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后,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的优点

第一,是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

查看详情>>
6

世袭制是比禅让制传承范围小 禅让制什么时候开始名存实亡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世袭制是相对于禅让制而言的一种权利交替的方式,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君王或者首领死后或下台后,将自己的权力、名号、财产传给自己的后代(不一定是直系亲属),主要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这种权力的交替方式保证了权力只在一个家族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传承,范围要比禅让制小很多。

而且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可操作性,其合法性有一定的保证,所以一直被各国沿用了很多年,有些国家至今还在使用这种模式,可见其作用还是很大的。

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制和兄终弟及制两种,所以继承者不一定是直系亲属,但是肯定是有血缘关系的。其中父死子继制是主流,也就是以直系亲属之间的继承为主,兄终弟及制有时候甚至被当做篡位夺权而得不到合法的认可,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是叔叔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虽然朱棣也是皇族,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一直得不到很多人的承认,朱棣即位后还要千方百计追杀建文帝,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可见世袭制也是有很多规则的,这相比禅让制来说要严谨不少,所以比禅让制要进步很多。世袭制通过血缘为纽带,将权力固定在一个家族之中,既有利于维护权力的稳定,也在无形中滋生了专权独裁的温床,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很容易形成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发生,所以已经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而且皇室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采取很多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措施,尽量满足百姓的安居乐业的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被推翻),并且有时候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虽然主观上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基础)而牺牲自己的权益,比如将宗室女子送到偏远地区和亲,所以世袭制能够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而不衰,并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很少有人会怀疑他的合法性。因为老百姓往往不关心谁做皇帝,只要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只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就知足了,还会为给他们带来幸福日子的皇帝感恩戴德,因此世袭制一直被沿袭下来。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

中国学术界一般把原始社会末期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夏朝当做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因为在启之前,首领的位置都是在非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通过大家共同推举的方式产生的,没有哪一位是儿子继承父亲的王位的。

世袭制的开创者启

但是启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强行夺取王位,并且以后王位都在自己的亲属(主要是儿子)之中传承,不再需要大家的推举,所以这成为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从此王位只在王室之间继承了。

实际上中国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了,社会变得不平等了,阶级也产生了,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氏族成员通过压迫其他没有私有财产的人为自己劳动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了,禅让制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相传禹在位的时期,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巩固自己的利益,积累自己的财富,为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做好了铺垫,后来禹死后,王位虽然通过禅让传给了伯益和如皋,但是都被启用各种手段铲除了,他不断发动政变...

查看详情>>
7

禅让制和世袭制有何区别 后者更符合人性的特点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主流选帝制度是禅让制和世袭制,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这两种选帝制度。三皇五帝时期就是禅让制天下,尧舜禹三代更替也是禅让制。但自从禹以后便变成了世袭制,《礼记》中记载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大道就是人们心中理想的选帝制度,也就是禅让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想称霸于天下,公天下慢慢变成了家天下,大道也就慢慢消失了。于是天下为家,将国家交托于一家统治,变成了世袭制,一直流传到清朝(发展成了君主专制)。如今,我们有着和禅让制差不多的民主选举制,公平正直,而且制度成果深入民心。大家看到后就会:说我们原本的制度那么先进,为何又会落后到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真伪

禅让制就是君主把国家交给另一个贤能的人,并且流传下去,使国家兴盛。世袭制,就是一代一代流传给自家人,将国家化为自己的家族中,并长时间统治。这样看来禅让制是先进的,禅让制所选的都是有贤能的人,可以更好的管理国家,而世袭制不能确保下一任君主的贤能,所以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昏君就很多,总是前几代的君王努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后面的君王只顾贪图享乐,于是朝代的后期便不是宦官专政,就是大臣掌权,可见禅让制的好处。那究竟是禅让制衰退为世袭制,还是发展成世袭制?还原一下历史场景:大家有无想过有一天自己当成了皇帝,管理千万百姓,我们还会拱手将这么富贵,这么尊贵皇位送给其他人吗,会将自己的江山送给其他人吗?人性让我们想的都是自己,从而才有的世袭。

在很久以前之所以是禅让而不是世袭,是因为领袖的权力不够大。在尧舜禹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其他部落,而尧舜禹的政权还是很微小,首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平,强大。直到与他们的国家国富民强了,他们的国家不再受其他部落的攻击,出现了和平的态势,才有人去谋求王位。终于,禹站出来了,而且通过禹的一些个人政治手段,终于将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但准确的来说,禅让制只是世袭制的一种形式,有很多历史事件可以说明这一个理论。

1、尧和舜是岳父与女婿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亲情关系,皇位传给女婿,也算实质是跟世袭制差不多,由此证明禅让制禅让的只不过是自己另外一个家人而已,只不管关系比直系亲属较疏远而已。

2、舜对于禹有知遇之恩,舜惩罚了禹治水无功的父亲,但又没有偏见的对待他,反而提拔禹成了舜的重要大臣,关系相比更疏远一点,只不过不是亲情而是恩情而已。

3、禹本来也选了一个替代者,但替代者莫名其妙的死了,下来就没有人敢去代替禹,从而禹就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将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发生的转变是将下一个亲密的大臣变成了自己的家人。

但我觉得禅让制总是不如世袭制真实。我们来以尧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禅让制要求的是一个很有品德的人来继承领袖,那么舜应该是一个有品德的人。有一个故事,舜出生在一个充满阴谋的家庭,他的亲人都想置他于死地,父母讨厌他,兄弟讨厌他,差点舜就死在陷阱里。但舜一...

查看详情>>
8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的演变是社会的进步吗

夏朝
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区别

禅让制可以说是一种贤能政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拥护的君王,他必须要有贤德,或者要有能力,最好是两者都要有。

比如黄帝,他就有很多发明创造。他能够通过那些发明创造,给部落的人带来福利。那时候是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上稍微有一些新技术,对生产的提高都是很大的。所以像黄帝这样有能力的人,自然能得到大家拥护。再比如大禹,当时洪水泛滥,大禹找到了解决洪水的办法,他自然也被大家认可。

而尧、舜则是贤德的典范。尤其是舜,他的父母、兄弟、邻居都想把他搞死,然而他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以德报怨,仁慈和蔼地对家人,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这样的表现,正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最需要的品质。只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把整个部落的人凝聚起来,带领大家在艰苦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可以说,贤能政治发挥的作用是榜样示范作用。

世袭制则不同。在中国古代,世袭制是从大禹的儿子开始的。大禹的儿子为什么能够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呢?因为大禹虽然把王位传给了有贤德,并且有能力的伯益,但是,他同时把军队交给了他儿子夏启。后来,他的儿子夏启就依靠军队,用武力赶跑了伯益,自己当了王。然后,江山就一直在夏启的子孙后代里传承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世袭制已经不是贤能政治,而是武力政治。谁掌控了军队,拥有权力,谁就能够当君王。

那么,为什么武力政治会在这时候出现呢?一是因为生产工具有了很大发展,金属工具渐渐替代石器,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产品较为丰富。这样,发明创造、贤德之类,其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也就不再受大家特别的拥戴了。二是部落在兼并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的地位当然不能和原来部落的人相比,这些人就叫做“奴隶”。这些奴隶被带上手铐脚镣,到地里去进行农业生产,原先部落的贵族,甚至平民都可以不再干劳动,也就不再发挥榜样作用。这样一来,大家就更相信武力,觉得武力明显比贤德管用。三是如果你不服,想反抗,那么,在武力面前,你立刻会从平民变成奴隶,甚至被杀头。这样,所有人都畏惧武力,你就算觉得贤能的人,才适合当君王,你也没有办法。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世袭制替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了。因为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就是用武力代替贤能。很显然,在武力威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显然比贤德依靠榜样作用进行的农业生产,能产生更多的财富。因而是社会的进步。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武力政治取代了贤能政治,但是,当君王只逞武力,而不重视个人贤能的时候,其实又会引起反抗,从而阻碍社会进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