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荀子性恶论

发布时间:2020-08-11 │
1

用心分析荀子性恶论,就会发现荀子在人性上的深刻思虑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的集大成者,和孟子一样,荀子也十分尊崇孔子思想。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一说,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即便“人性本恶”,但每个人都有成为“禹”这样圣人的潜质。

本质是“恶”的,为何还能成为“圣人”?这一说法看似荒谬,但只要用心体悟荀子“性恶说”,就能理解其背后深远的逻辑关系。

一、荀子之人性本恶:道德是后天形成的,属“伪”,可以掩盖人的先天之“恶”

我们先来看看荀子人性恶指的是什么,《荀子》一书中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矣。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矣。”

也就是说,荀子所谓的恶之性,指的是人生来就好利,好耳目声色之欲等。说得直白一些,人饿了,就有想吃饭的念头,看见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等等,这些先天就没谁教过我们。比如,吃梨子,当然挑大的,没有经过后天教化的我

查看详情>>
2

荀子性恶论:“善”是合乎礼仪,所有的善是维持道德与和谐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荀子从秦国回到齐国后,重新踏上了稷下学宫的讲堂。看着台下众多学生热切的目光,荀子开口说道:“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此言一出,台下顿时是一片哗然。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说道:“哎,这奇怪了,儒家不是一直在讲善吗?怎么夫子今天一反常态,开始讲恶了呢?

只听荀子接着说道:

“人生来就有贪财图利之心,于是会因为争夺财产而丧失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于是就会因为相互仇杀而丧失忠诚和信用;人生来就有酒色财气诸多欲望,于是就会因为淫乱奢靡而丧失了礼义。当今天下,诸侯纷争,随处可见人欲的泛滥,所及之处,奸淫掳掠,尸骸遍野。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极恶的。”

听到这里,台下有人坐不住了,一个年轻的学士站起来大声地问道:“夫子,学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站起来的这位年轻学士名叫淳于越,在齐国当时任职是博士,也是后来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见淳于越提问,荀子示意他讲下去。

淳于越说道:“孟子

查看详情>>
3

荀子性恶论:“伪”是为人处世的必学之法,礼仪是圣人之伪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要说荀子的“性恶论”就不得不从荀子著名的文章《劝学》说起,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篇《劝学》。《劝学》第一句话就代表了荀子所有学说的总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翻译成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终生学习。

荀子提倡学习的目的绝对不像我们今天老师说的那么单纯,这是他一切学术的根源。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我们天生都是大坏蛋,如果不学习就会一坏到底。

学习是抑制我们沉沦的一剂良药,所以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我们天生就是坏蛋 ,善良不过是伪装出来的而已。

荀子的这个观念很伤害人们的情感,所以在历朝历代只要有人心里不平衡就大骂荀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后世的儒家都在走荀子的“法儒家”的路线,表面宣扬“人性本善”,暗地里却以“人性本恶”作为执政基础。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推导也会站在荀子的一方,您真的喜欢和耿直的人相处吗?他们说话、做事毫不掩饰,也不会弄虚作假,更不会故意讨好,想什么

查看详情>>
4

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本恶”?所谓的“善”是“伪”吗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非常要紧的命题,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六字真言,这是儒家启蒙教材《三字经》持续推广几千年的结果,战国时期有一位曾经提出过“性本恶”的观念,这位思想家就是荀子。

荀子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可以说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从他开始儒家彻底变得外儒内法。荀子本身是儒家但是他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都以法家自称一位是韩非子,一位是李斯。我们对荀子的了解或许还没有对他的两个弟子多,但是只要我们受过中学教育就必然学习过荀子的一篇文章叫做《劝学》他倡导学习并且是终生学习,《劝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性恶论;人性本恶,需终身学习

荀子说:“人之性

查看详情>>
5

性恶论是荀子学说的中心,除此之外他还展开了哪些观点?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荀子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郭沫若称之为“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集了百家的大成”。

人性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探讨和争论的问题。在诸多人性论中,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最为出名,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学术界对荀子人性论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以往对荀子人性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性恶论,当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荀子性恶论并非荀子人性论学说的全部内容,性恶观是荀子学说的中心。

第一种是荀子人性本恶说。这是历史上一种影响最大的成说。当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荀子“人之性恶”即是“人性本恶”。这种说法也是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备受诟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宋明儒者对荀子极力贬低,致使荀子学说湮没不彰。路德斌认为,荀子所谓“性”并不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其所谓“人之性恶”并非谓人的本性是恶的,围绕荀子的“性恶”论有不少误读和误解。荀子所谓“人之性恶”,既不是言“人的本性

查看详情>>
6

现实主义者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本恶?这个理论为什么行不通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荀子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所有的思考和行动都是围绕“现实”来展开,他提出来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礼仪、法规”等思想,为中国“法家”描摹了法治思想的远山,使得其弟子李斯、韩非子等人以此建造了“法家”的堡垒。

但也正是他执著于为人类设计遏制人性的条条框框,从而抛弃“形而上学、神秘主义”对人性教化和管束的作用,反而将他的哲学层次拉低了。

本来,按照他的出生背景,前面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已经成形,站在这些伟人的肩膀上,他有更多的可能集成和超越这些前辈们的思想,但他却舍本求末,从中摘取了一个不那么核心的东西来单独雕刻,而又因为在雕刻中丢弃了重要的部分,从而错失了本该属于他的更高远、更广阔、更璀璨、更壮丽的哲学境界。

与孟子恰恰相反,同是儒家弟子的荀子却认为孟子的“性善说”不靠谱。

“性善论”是什么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查看详情>>
7

荀子对人性是怎样定义的?如何理解荀子的性恶论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在荀子,性的最基本的含义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其最大的特点即“本始材朴”。

据此,荀子乃性朴论者。

路德斌先生认为:性朴说乃荀子“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石”,并从“‘性朴’观念与荀子‘礼学’之建立”“‘性朴’观念与荀学义利观之取向”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非但如此,性朴说还是荀子自然天道观的延续。荀子天论最重要的特点即阐发了天的“自然义和规律义”,这种天当然“不具有宗教的神性”,自然而然、无善无恶是其基本特色:“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由于性是“天之就也”,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也就是说,性的根据在天,因此,性的最基本特色也是自然而然、无善无恶。

与性恶相比,主张性朴是荀子对人性的基本认定,在逻辑上更为自洽。

其一,性恶说在面临“化性起伪”是“改变不能改变的东西”的诘问时,虽然可以勉强自圆其说,但不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性朴说则不然。据郝懿行的考证,

查看详情>>
8

荀子除了“性恶论”之外,他的一生还有这些贡献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荀子生活的年代处于战国后期,据考证他活了90多岁,是一个非常长寿的人。

法家起源于三晋(赵魏韩),道家发起于南方的楚地,儒家学说发端于山东齐鲁。而荀子身为赵国人,在齐国三为祭酒,最后安家并葬于楚国。从赵到齐到楚,这三个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的地方,对他的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孔子的思想比较通达,但不乏道家思想的逍遥理论,孟子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非常纯粹,到了荀子,他学术贯通法、儒、道,成为“先秦学术思想集大成者”。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王族,而他是儒学的创建者和传播者。孟子的先祖曾是鲁国的贵族,孟子成为王者之师。荀子则是平民、学者,儒学的推销者,帝王的幕僚。

身份的不同,他们三人的人格也差异甚大。孔子的人格是贵族式的君子人格,“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推崇“温良恭俭让”。孟子的人格是有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而荀子的人格虽是君子人格,却是职业式的,可总结为忠、顺、勤、谨。荀子的人格特征可以归

查看详情>>
9

荀子性恶论是正确的吗?荀子提出人要靠强权来制约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要理解荀子的不同以往的人性观,需要

查看详情>>
10

唯物主义的荀子为何说人性本恶?人都是“好利而恶害”的吗

战国
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性恶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生而有之。仁、义、礼、智就是从性善发端的,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恭敬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简而言之,仁、 义、 礼、 智,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还对子思的“诚”作进一步的发挥,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来自天道,又是人心所固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有了“诚”,一切事物可以知道,可以掌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信”(诚信)。

孟子还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说: “莫之为而为之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人去做而自然做出来的,就是天意;没有人去招致而自然到来的,就是命运。他说,只要充分扩张善良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 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