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项羽刘邦

发布时间:2020-05-27 │
1

项伯到底有没有背叛族侄项羽?通过这些事情就能知晓

刘邦
项伯
项羽

在扛秦起义军中,项羽无疑是出力最多的诸侯。巨鹿战场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势击败了秦军的主力。虽然项羽战胜了秦军,但为了替楚国报仇,他却选择将投降的数十万秦军,尽数坑杀。正当项羽和秦军陷入苦战之时,刘邦走小路来到了咸阳。由于刘邦做出承诺,自己不会屠城,于是秦王子婴便选择了向刘邦投降。

占据咸阳让刘邦有些忘乎所以。刘邦想要占据关中,自立为王,以此来摆脱项羽的控制。谁曾下刘邦的手下大将曹无伤,却选择了向项羽通风报信。忍无可忍的项羽,率领着诸侯联军,准备从函谷关进发去攻击刘邦。

这时项羽的族叔项伯出现了。项伯在早年间曾因犯下了杀人罪,而逃到下邳避难。由于秦法严苛,一旦项伯被秦军抓到,很可能不但项伯身死,项氏家族也会受到牵连。此时在下邳城的张良选择了仗义相助,他庇护起了项伯。所以在得知项羽想要讨伐刘邦的消息时,因为张良在刘邦阵营。项伯便偷偷给张良通风报信。项伯希望昔日的恩人能够逃过此劫。

随后由于张良不愿意抛弃

查看详情>>
2

西楚霸王项羽败给小亭长刘邦,是哪几个地方做错了?

刘邦
西楚霸王
项羽

楚汉之争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项羽作为贵族后代,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而刘邦出身低微,仅仅是个小小的亭长。这样两个地位和实力如此悬殊的人,他们较量的结局却是: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刘邦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中国历史上,可能再不会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有戏剧性,更具传奇色彩的双雄对决了。

作为小人物战胜大人物的典型例子,楚汉争霸极大引起了后世人的注意,他们的故事被不断地解读、重塑。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楚汉争霸的结局,导致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和项羽截然不同的性格,是造成他们命运不同的最重要原因。第一,两人性格的不同可以体现在他们对待成功的看法上。刘邦目光长远,而项羽可以说是鼠目寸光了。刘邦攻入关中之后,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推翻了秦王朝,可在这场胜利面前,两人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仅没有杀子婴,还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甚至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查看详情>>
3

楚汉对战,为何最后项羽孤立无援?刘邦到底做了什么?

刘邦和项羽
刘邦骗诸侯
楚汉之争

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不仅是军力的较量,而且也是民力的较量。在这里,民心所向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还是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时,楚怀王在彭城召开军事会议,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时由于秦军还是比较强,众诸侯以为入关不利,都不愿接受西向入关的任务,只有项羽不怕,他为了替叔父项梁报仇,自愿与刘邦一同入关。怀王与手下的老将们商议,《资治通鉴》记载大家都说: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兆,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楚怀王同意老将们的建议,就不许项羽西进,而令刘邦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项羽的残暴本性。

其实,项羽的残暴本性在彭城会议以前尚未完全暴露出来,“襄城无遗类”也可以说成是偶然。但到了钜鹿大战

查看详情>>
4

如果当初张良不劝刘邦刘邦真的会西归放过项羽吗?

张良刘邦
汉高祖刘邦
项羽刘邦

按照司马迁的描写,楚汉订立鸿沟协议后,刘邦原本是打算遵守协议西归的,只是因为张良一番不能养虎遗患的劝谏,才使刘邦改变主意,背约击楚。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这样写道: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这段文字给读者造成了两个印象:

一,刘邦小人无赖,签订了鸿沟协议却背信。项羽君子,没防小人结果失败。

二,刘邦最后能杀项羽定天下,多亏了张良的建议。不然项羽东归,又是中分天下,以项羽厉害,刘邦无能,一旦项羽卷土重来,不定鹿死谁手。

一段文字既贬低了刘邦,又抬高了张良,还顺带褒赞了项羽,真可谓一箭三雕。

可是,不惟是笔者,就是看过本博前文的朋友也一定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张良、陈平真的这般谏言过吗?

刘邦真的傻到不想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而“欲西归”吗?

当然不是!

第一,若真有鸿沟协议,那也是个鬼骗鬼

查看详情>>
5

西楚霸王项羽居然是因为“好色”而无法成就帝王大业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
项羽刘邦

在卷帙浩繁的一部煌煌“二十四史”中,所谓的“本纪”,都是皇帝的传记。但是,也有一个“本纪”里面的人物,是没有达到做皇帝心愿的人。这就是司马迁《史记》卷七的《项羽本纪》。把没有做过皇帝的“西楚霸王”项羽归入“本纪”,说明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等同于的皇帝。这也是“司马迁史学观”的独特视角。

项羽小的时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学渣”。他“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来是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就是这样一位学什么都学不成的少年,心中却有大志向,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他要“学万人敌。”其实,这件事情启示后人,对不爱学习的孩子,与其去逼他学习,不如帮助他树立自己的理想。尽管他的理想可能会不断地变化,或者是他的理想不尽现实,但理想是他人生征程的一盏明灯,可以照耀着他不断前行。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羽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也是其理想之一,尽管最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