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中国的小词本来只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妓唱歌用的,但是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民间传入士大夫文人之手,原本歌唱的小词,不自觉便融入了他们的学识、修养和品格,于是小词便有了新的境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词不断诗化的过程。至北宋苏东坡,词的诗化达到顶峰,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牢笼,称其“一洗绮罗香则之态”。

词在苏东坡笔下,变成了诗一样的文体,可以言志,可以抒发自己的抱负。于是在婉约词的对面,苏东坡树立起一杆豪放派的大旗。而南宋辛弃疾的词更是被称为“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故此世人以苏东坡和辛弃疾为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

既然两人都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那么两人的豪放词风一样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两人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其人生遭遇、学识修养、理想抱负均不同,所以他们二人的豪放词风肯定是不同的。

苏东坡的豪放是一种超然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旷达的襟怀。

这和苏东坡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苏东坡小时候读到《汉书·范滂传》,就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敢于为了理想牺牲生命的巨人。所以他的词里面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志意,直到被贬黄州之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出任密州太守时作的,也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词的上片诗人自比三国时年轻英武的吴主孙权,描写出猎的盛况和出猎者的英豪志气;下片则以西汉名将魏尚自况,表达希望被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心愿。其渴望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其用世志意可见一斑。

然而,元丰二年,苏轼被政敌攻击,罗织罪名,扣上“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节”的帽子,被御史台下狱。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不仅如此,这次政敌下了狠手,罗列了的苏轼很多罪名,想要置苏轼于死地。好在曹太后干预、连退隐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营救。终于苏轼在入狱一百三十天后被释放,贬谪黄州。

而这一次经历给了苏轼很大的影响,也给了他很多的思考。于是用世的志意逐渐被旷达乐观的襟怀取代,虽然造福百姓、忧心苍生的初心没有改变,但是面对官场的贬谪、面对人生的风雨,他从容豁达多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词的创作达到巅峰,所以他词里流露的是一种贬谪、失意后的乐观和超然,是一种旷达的襟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首句就写到: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也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曾经的周瑜雄姿英发,但是此刻也不过是大浪淘尽的风流人物而已,已经过去多时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正如其在《前赤壁赋》中所写: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真是一种旷达的襟怀。

但是,辛弃疾不一样,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把收复失地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的词里面表现的全是他正面的志意,他几乎每首(豪放)词里都表达了他要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志意。

所以辛弃疾的豪放是一种英雄豪杰之气。

和苏轼不一样,辛弃疾出生在沦陷区,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就沦陷在金人之手有十年之久了。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是分不开的,我们说苏轼小时候读《汉书·范滂传》就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的人;而辛弃疾自幼生长在沦陷区,他的祖父辛赞时常带着他们一群儿童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种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辛弃疾一生都未曾改变他恢复中原的决心。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一些人民不堪金人的压榨迫害,奋起反抗。21岁的苏轼刚高中进士,而此时同样21岁的辛弃疾已组织起两千多人的起义军。山东有个更大的起义军组织,领头的叫耿京,于是辛弃疾带着两千人的队伍归附了耿京,耿京手下有十万余人。所以他在词里面写到:壮岁旌旗拥万夫。

但是后来耿京被一个奸细叫张安国的杀死了,而且还投靠了敌人。辛弃疾听到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带领一批五十人的小分队冲进几万人的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却并没有急着杀他,而是连夜把他押到南宋都城建康,然后在这里将叛徒张安国斩首了。

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然而当他投奔南宋朝廷后,却发现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恢复、醉生梦死。辛弃疾恢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志意和理想到死都没有实现。

辛弃疾在南宋的四十多年,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被免官、闲居在家的。但只要被起用,他就要实现他的志意,想办法恢复中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表面看朝廷对他重视,然而当朝者根本没人听他的。

他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一边积极备战。同时另一方面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他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北伐再次失败。可是辛弃疾的意见没人听,就像他写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一样。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并不重视。

令人更悲愤的是,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不久,被一些谏官攻击,辛弃疾再一次被免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真是英雄的悲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可怜白发生。

1207年秋,辛弃疾再次被起用,但此时他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真是一位英雄豪杰!

所以,苏东坡和辛弃疾虽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但两人的豪放词风是完全不同的。

苏词中更多流露的是贬谪、失意后的超然和豁达。苏东坡的豪放是一种旷达的襟怀,一种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辛词中表达都是他正面的志意,是他恢复中原、恢复失地的决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内容。辛弃疾的豪放是一种英雄豪杰之气!英雄的豪壮!英雄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