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在古代电视剧中经常出现词语八拜之交,那么八拜之交到底说的是什么呢?词语八拜之交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八拜是真的拜了八拜吗?

“八拜之交”是指两个有世交的家庭的孩子互相拜访对方的长辈时的礼节,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好哥们结拜也可以叫做“八拜之交”,实际上,古代没有八拜的仪式。

《说文解字》:“拜,首至地也。” 许慎的解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还有一种说法“拜首,首至手”,不一定非要把头拜到地上去。拜的礼节程度应根据不同的层次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跪着的,因此才会出现“拜”的仪式。

对古人来说,普通礼节只是一拜。 两拜已经很庄重的礼节了。 例如,《史记·苏秦列传》中包含:“苏秦见齐王,再拜。” 在君王面前,做臣子的也只是进行了两拜, 至于三拜和四拜,它们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礼节。 例如,根据《战国策·秦策》,苏秦是赵国的丞相,当他经过家乡时,在以前看他不起的嫂子“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是一个道歉、谢罪的礼仪,是加拜,并不是寻常的礼节。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解释,说:“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会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礼。其余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

尽管在古代没有八拜的礼节,但“八拜”的礼节的真正来源是真的拜了八拜。

宋人邵伯温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韩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颇慢公。公不为较,待之甚礼。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之父绚,我门下士也。闻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稷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这是记载在《邵氏闻见录》的一段原话。

韩魏公其实就是北宋的一位大臣韩琦,李稷曾经对他很傲慢无礼。潞公就是另一个有名的相爷文彦博。 李稷的父亲李绚是文彦博的弟子。 文彦博听说李稷的言行后,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上一堂课。 根据礼节,文彦博接任北京防务大臣后,李稷按照当时的礼节应该来庆祝。 李稷来时,文彦博故意拒绝出来接待他,让李稷在客厅里等了很久才出来出来招待客人。 李稷敬礼时,文彦博坐在那里说:“你父亲是我的门客,所以你可以拜我。那就拜八拜吧!”李稷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于是就拜了八拜。

本来用于惩戒的“八拜”,经过流传后传到了后世,但后来演变成俗语“八拜之交”,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对于不同姓氏的兄弟,他们实际上只是互相拜四次,就像拜彼此的父母一样,正如顾炎武所说:“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 例如,《水浒传》的第二十九章描述了施恩和武松的结拜场景:“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弟兄。”互相拜了四拜,一共就是八拜,这才是“八拜之交”的真正的词语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