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今天小编介绍一首杜甫的边塞诗,不读完还真不知道是杜甫写的。

谁能想到,一向老实敦厚的杜甫,杜拾遗,突然间转型写起边塞诗来,还写的那么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呢?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里,杜甫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老实人,每天每天的心里只有皇帝、政治、社会、百姓,一个典型的儒家形象。

只是,杜甫恪守儒家信条,以儒家之政治理想为己任是不假,但他却不是那种腐儒,懂得观察政治现状,从而向皇帝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此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毕竟,拾遗这份工作,干的就是这个,有时候皇帝做的事情太离谱,老杜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会写两首讽谏诗,流传下来的名篇,如《兵车行》等等,都是描述长期战乱下民生的凋敝,田地的荒芜,兵役时间之长,死伤之多。

除此之外,杜甫还写过分前后一共14首《出塞》诗。

杜甫出过塞吗?好像没有。但是他的《出塞》诗,往往也不写边塞的风景,只是针对战乱的残酷而言,表达自己和人民迫切渴望和平的心情,其中也有一些杜甫自己对于军事的想法和论断,比如接下来要讲的这一首《前出塞九首·其六》

不得不说,老杜虽然没有去过边塞,但写出来的边塞诗,还真有边塞那种感觉。

天宝十一载,也就是公元752年,距离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还有3年,这段时间的唐朝,在对外战争上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于整个时代而言,也还算处于上升期,只是如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暗刺,也已经慢慢地显露出来,政治早已不如开元盛世时候的清明富足,百姓在长期战乱的影响下民不聊生。

时年40岁的杜甫就在此背景下,创作了一系列以军事为题材的出塞诗。此时朝廷上下对于政局的估计都还是乐观的,唯有杜甫以及前任宰相张九龄,都对唐玄宗穷兵武的军事路线提出了质疑。

杜甫的质疑,就写在了这首诗歌里。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代: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大家看前四句是不是很熟悉呢?

不看这整首诗,是不是都不敢相信这是老杜写的,怎么老实的读书人还读起兵法了呢?

其实看完分析你就会明白,所谓的兵法,也就是杜甫对于军事的认知,实际上还是出于杜甫所坚守的儒家思想。

《前出塞》九首写的是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其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因为这时候唐朝的边境战争中不止有防御战,还有很多不道德的侵略战,这些战争极大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开篇四句连用句内重复,回环复沓,极大的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但是,从我们读乐府诗的经验来看,越是作者前期铺陈的多,着力描述的东西,往往是作者后文中要否定的东西。

所以弯弓射箭,射人和擒贼,其实都是杜甫所不提倡的举动。这些也并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在诗歌的后四句里,杜甫提出了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点明了边境战争正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

在杜甫的观点中,这样的战争是没有意义的,杀人杀不多,也占领不了多少国土,想要制止侵略的话,根本的举措应该是发展强大的武力和威慑力,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不是为战而战,而应该以战去战,通过培养强壮的军队来制止侵略。

这是经典的儒家思想,是恢宏正论,同时也是安边的良策。

整篇诗歌,先扬后抑,兔起鹘落般的转折让结构极具戏剧性,也强化了表达效果,最后有力的传达出杜甫“止戈为武”的观点。

唐代的诗歌以抒情为主,以议论成名篇的很少,然而这首诗的议论却成为了千古绝唱,这首先归功于杜甫自身博大的胸怀,深刻的见解,而其中重复排比转折等手法的应用,也强化了诗歌气势和表现力,为其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