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荣传文言文_桓荣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两汉] 范晔

  桓荣子郁。郁字仲恩,少以父任为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泛,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敕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录。肃宗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行服。建初二年,迁屯骑校尉。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鸿为太常。明年,病卒。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子普嗣,传爵至曾孙。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曾孙彬,并知名。

桓荣传注释

桓荣的儿子桓郁。桓郁字仲恩,年少时因父亲(有爵位)担任郎官。他性情敦厚,学习认真,承传父亲的学业,用《 尚书 》教授学生,门生常有数百人。桓荣死后桓郁应当承袭爵位,他却上书要让给他哥哥的儿子桓泛,显宗不同意;没办法,他只有接受封爵,便把封地内的租税收入都给了桓泛。皇帝因为桓郁是已故老师的儿子,有礼让的风度,对他很是亲厚,常留他在宫中谈论经书,向他询问国事,不久就把他升迁为侍中。皇帝自己撰写《五家要说章句》-书,让桓郁在宣明殿进行校订,并让他以侍中的身份主管虎贲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桓郁入东宫传授太子经书,升迁为越骑校尉,诏令太子和诸王各自去致礼庆贺。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多次都被采纳。肃宗即位后,桓郁因为要为母亲守孝请求辞职,肃宗诏令他以侍中身份为母亲守孝。肃宗建 初二 年,转任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后,年龄还小,侍中窦宪自认为自己身负外戚重任.想让小皇帝多涉猎一些经书.就上书皇太后道:“《 礼记 》中说:‘天下的命运,都系在天子身上;天子的善行形成于他的学识。智慧与学识共长自然会自我砥砺而不需要经常告诫;教化与心性共生,言行合乎道义就会变成自然本性。昔日周成王年幼,还在襁褓中生活时,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成王中立听政,四圣竭力维护。所以虑无遗计,举动也没有过失。’本朝孝昭皇帝八岁登基,大臣辅政,也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人进宫传授天子经学,自然使天子形成圣明的德性。近在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也在宫中讲学。我私下想,皇帝陛下,体姿天然,适宜渐渐教学,他却只面对左右近臣,不听典制礼义。昔日五更桓荣,亲自担任天子的老师。桓荣的儿子桓郁,自幼敦厚聪慧,继承家学,因此再次以校尉身份入宫教授先帝学业。桓氏父子在宫禁授课,经历四世,如今虽年老仍喜好礼义,经学与品行更加完备。还有宗正刘方,是皇家宗室的表率,擅长讲论《 诗经 》,为先帝所褒奖。应该诏令桓郁、刘方,一起入宫传授太子学业,以此推广本朝,显示广远深入的教化。”于是,桓郁转任长乐少府,再入宫讲学。不久,桓郁转任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桓郁接替丁鸿为太常卿。第二年,桓郁病逝。
桓郁先后为两位皇帝讲授经学,受到极大的恩宠,所受到的赏赐前后相加有上千万,在当世非常显赫。桓郁的门生杨震、朱宠,都位至三公。
桓郁的儿子桓普继承爵位,一直传到曾孙。桓郁的二儿子桓焉,能传承家学。桓郁的孙子桓鸾、曾孙桓彬都很有名气。

范晔简介

范晔 [两汉]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wenyanwen_view_9b9fcd43ac9b9fcd/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