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辽国萧太后的一生是怎样的 她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走向
在辽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不少的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以辽国的后族萧氏一脉最为出名。光是大家能够耳熟能详的就至少有三位辽国皇后(太后),分别是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和那位以诗词闻名的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位——萧绰。
1. 萧后身世
萧绰小名燕燕,因此在有些历史书上她也被称为萧燕燕。其父亲是当时辽国的北府宰相萧思温,那可是比小说中的南院大王萧峰还要高一级的官员。而萧绰的生母则是辽国的燕国公主。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也就注定了萧绰身份的不俗。
燕国公主一共生了三个女儿,萧燕燕是最小的那位。可却从小聪明伶俐,而且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曾经有一次姐妹三人一起干家务活儿。两个姐姐很潦草的就收工了,唯独她却始终一个人将所有事情都收拾的井井有条整整齐齐。对此她的老爹萧思温曾赞叹道:"此女必成大事"。
三姐妹长大后全都出落的亭亭玉立,而颇有心机的萧思温则把大女儿嫁给了齐王,二女儿嫁给了赵王。原本想着自己这笔儿女婚姻的买卖绝对不会落空。可谁知道最终继承了皇位的却是辽景宗耶律贤。
在这里咱们要介绍一下辽国初期的继承制度。从辽国(原契丹)建立开始,皇位继承就一直比较的混乱,耶律阿保机死后,皇位在三个儿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耶律李胡)的后人中流转。在情况不明的局势下,老谋深算的萧思温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次子系'的齐王和'三子系'的赵王,可偏偏没有想到最后是'长子系'的耶律贤继承了皇位。
于是萧思温急忙又将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萧绰嫁给了耶律贤。
2. 初入政坛
萧绰入宫的时候才十四岁,在入宫为妃两个月后就被封为了皇后。可见辽景帝耶律贤对
她还是十分宠爱的。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十二年里一共生了六个孩子。而随着孩子越生越多,萧绰的地位和权力也越来越高,甚至直接在朝中称'朕',也就是说她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至于为何萧绰能有这样大的权力,据说她的丈夫辽景宗耶律贤小时候曾经受到过惊吓,因此得了'风症',他担心自己发病的时候权势失控,因为当时的辽国并没有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很容易就被底下那些亲王们给篡位,所以耶律贤只能够信任自己的妻子萧绰。
而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也使得萧绰的权利和对于朝政的把控更加壮大。公元979年,大辽乾亨二年也即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当时的北宋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北汉,一路势如破竹,把辽国在南方最后一个小弟北汉给灭了,使得辽国上下朝野震惊。
趁着宋军士气正旺,赵光义又发动了对辽国的进攻,兵锋直逼幽州城下,试图收服燕云十六州。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高粱河一战打的宋太宗大败而逃。而当时守卫幽州的则是萧绰的初恋情人韩德让和大将耶律斜轸。也正是此二人在三年后,辽景宗突然暴毙时临危受命,和萧绰一番密谋,剥夺了...
查看详情>>与“辽国萧太后的一生是怎样的 她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走向”相关的文章
萧太后的一生经历坎坷 失去丈夫庇护独自撑起辽国
辽国萧太后名为萧绰,小名燕燕,萧绰系出自契丹审密集团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其父萧思温乃是四朝(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元老 ,母亲耶律吕不谷是燕国大长公主也是辽穆宗的姐姐 。
萧绰有两个姐姐,三姐姐妹年纪差距颇大。长姊伊勒兰嫁宋王耶律喜隐,曾封为宋王妃,宋王叛乱后,被其夫牵连而遭废黜,称为夫人。二姐和罕嫁齐王耶律罨撒葛,封为齐王妃,后被鸩杀 。
萧绰十七岁当上皇后;十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她成为萧家的脊柱;二十四岁那年辽景宗将政权交予她打理,群臣敬重;辽景宗去世后朝中人心不稳,她硬是将辽国管理的好好地,那年她三十岁;辽景宗驾崩之后大宋乘机攻打,她御驾亲征,与大宋定下澶渊之盟,这是大宋的耻辱,却是辽国的辉煌。
以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出自于一个女人之手,很难相信对吧。女子不应该是相夫教子么?女子不是不能插手朝政吗?女子不是不应该抛头露面吗?
这些束缚在萧绰这里并不算是阻碍,这也代表着她的能力足以服众,大臣百姓都没什么好说的,她做事十分有分寸,所以丈夫朝臣都很信任她,这其中她做了多少,遇到多少难处不足为外人道也,说了也不能完全懂。契丹族文化与汉人文化的差异,契丹族对于自己的血脉,不管是男是女都很重视,所以才培养出萧绰这样的女子,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辽国能出一个萧绰但是大宋却没有这样的女子的原因吧。
萧绰小时候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呢?辽国的萧氏一族从来都是国之重器,不拘男女,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萧绰的母亲是辽国的公主,与驸马萧思温生育了三个女儿。萧思温并没有觉得没有儿子继承就是断了自己的血脉,他对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很疼爱,精心培养。大宋闺中女子学的是女戒女红,这三姐妹学习的是后妃的必备技能,他们不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琴棋书画样样都学,时事朝政样样都要接触,不仅如此习武带兵也不曾落下,这分明就是拿这三个女儿当男孩子教养。
萧绰三姐妹的性子不一样,萧思温最看中的就是小女儿萧绰,三个女儿都很聪慧,但是相比较之下,萧绰更自律,也更加沉稳。
对于一个在豆蔻年华的女孩来说,这可以说过于早熟了,可是只有这样的性子才能成大器,这样的姑娘太出众了。萧绰十七岁当上皇后,十八岁就没了父亲庇护,即便年纪小她还是稳住了自己的地位,辽景宗对她也足够尊重,辽景宗与萧绰之间应该除了政治联姻的利益之外,两人也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吧。
萧绰在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之后,没几年又失去了丈夫的庇护,从那之后她就守护着自己的孩子,整个辽国,成为脊梁柱,这样的女人是让人钦佩的。
萧绰的成就没几个女人能达到,甚至很多男人都做不到她那样,认为萧绰这样的才能离不开父亲萧思温的教导,再加上她本身聪慧,所以才会有这番魄力与能力。
与“萧太后的一生经历坎坷 失去丈夫庇护独自撑起辽国”相关的文章
辽国萧太后的一生有多传奇 十七岁就登上皇后之位
萧太后,字燕燕 ,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后族重臣萧思温的小女儿。
她从小不仅学习文化、还学习如何管理后宫、学习如何参政、管理群臣;除了这些还有习武、带兵打仗等。所以,在这样强大的教育下,萧家的女子注定会不平凡。
除了后天的教育,先天的个性也是个人成才重要因素,所以,她的父亲在生活中也不断观察他的女儿们,谁是那个最可能成大器的。
虽然是一母所生,但是三个女儿却有各自的性格特点。萧燕燕聪慧好学,性格沉稳。父亲的一次能力考查,让年幼的萧燕燕从姐姐中间脱颖而出。在这之后,父亲萧思温对小女儿萧燕燕的培养格外上心。
萧燕燕登上皇后之位时年仅17岁,就开始辅佐辽景宗打理整个大辽江山。
李焘:萧氏有机谋,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先是,蕃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萧氏一以汉法论。每戎马入寇,亲被甲督战。及通好,亦出其谋。然天性残忍,多杀戮 。
萧燕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朝堂的管理中去,过人的智慧和锐利的眼光,让她看到辽景宗管辖下的辽国的一些弊病,于是她实行一系列大胆的政治改革,重用汉族官员,学习汉族文化,提倡农业发展等。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朝臣看到这位庙堂之上的女子的不同凡响,她的治国能力获得了辽景宗的赞赏和依赖,也获得了满朝官员的信服。
35岁的辽景宗身体不好不幸病逝,景宗驾崩之前,传位为他与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世称辽圣宗,并叮嘱群臣听命于萧燕燕。
她放低自己的高姿态,召集手握实权的的南院和北院枢密使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在他们面前,萧燕燕以一个柔弱女子的姿态对他们说:“我们母子势单力薄,宗族势力强盛,边防尚未安定,还能怎么办呢?”
二位重臣表明了自己效忠皇后的决心,之后萧太后又获得重臣耶律休哥、萧挞凛的支持。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所有趁辽景宗驾崩想要觊觎皇位的人,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983年,萧燕燕正式成为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开始了她独自执掌辽国的政治生涯。
对百姓而言,她是好的君主。在她执政期间,励精图治,修水利、重农桑、减赋税、整吏治、练军队。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辽国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创造了辽国开国以来少有的太平盛世。公元1009年,摄政27年的萧太后因病去世,与辽景宗合葬于乾陵。
与“辽国萧太后的一生有多传奇 十七岁就登上皇后之位”相关的文章
宋仁宗是昏君吗?他去世后连辽国的皇帝都痛哭不已
江山最近很喜欢研究史书,于是乎发现中国历史上的24个王朝,完成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有11个,存活过百年的只有6个。
这其中有四个朝代,先不提北宋,西汉、唐、清在统治稳定之后,都有至少一个在位超40年的皇帝:汉武帝,唐玄宗,康熙和乾隆。
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存在感非常强,一提到某王朝,大家会自然而然想到他们;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强悍之巅,称之为名震寰宇也不为过。
但是呢,北宋同样拥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皇帝。您第一时间会想起谁?
你认为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军州"的宋太祖赵匡胤,是"烛影斧声、弑兄夺位"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徽钦二宗?
其实都不是,他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皇帝中执政最长的一位。那么宋仁宗是昏君吗?
他去世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就连曾经的"死对头"——辽国的皇帝都痛哭不已。直到700年后,自视甚高的乾隆皇帝,也坦承: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一个皇帝,得做到什么份上,才能拥有如此之感召力?
那么,大家和我从贯穿仁宗一生的这个"仁"字里,找寻答案。
对学子之"仁"
嘉佑六年(1057年),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
这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如此"恶毒攻击"他将要效力的皇帝,简直"大逆不道"。考官们自然共同撇嘴。这时,仁宗却发话了:
"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对百姓之"仁"
仁宗对待老百姓也是仁慈的。《宋史》中有记录:或是下令减少某一地方的赋税,或是下诏赈济某地灾民,或是因为某地的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失利而下诏自责、停止宴饮歌舞。每逢水旱灾害,他要么在宫廷内诚心祈祷上天赐福,早日结束灾害。
小编记得《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即为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我们纵观宋仁宗的一生,他确实无愧于这个"仁"字。所以才能在他执政42年里出来如此多文人大臣,一派祥和之气。
查看详情>>与“宋仁宗是昏君吗?他去世后连辽国的皇帝都痛哭不已”相关的文章
三国张辽关羽军事能力哪个厉害一点?从进攻防守方面来分析
关羽和张辽都是汉末三国名将,两个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只是所处的阵营不同,关羽在刘备阵营,是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镇守荆州,独当一面。而张辽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负责曹操东部战线,镇守合肥,战绩不俗。
关羽和张辽都位列武庙六十四名将,如果说关羽是三国第一名将,张辽会服气吗?那么,两个人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
其一,个人进攻能力
解白马之围时,张辽和关羽一同前去,关羽策马冲入万马军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也是当时的敌军主将,袁绍大将无人能抵挡住关羽的进攻。
《三国志 关羽传》: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此战,关羽表现突出,张辽表现平平,史书都没记载其战绩,因此,在这一局中,关羽胜出。
当然,也不否定张辽的进攻能力,在征柳城时,曹操授予张辽主帅旗子,张辽冲入敌阵,斩杀单于蹋顿。
《三国志 张辽传》: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但和关羽在一起出战时,表现平平,因此,还是关羽略胜一筹。
其二,防守能力
刘备取益州受阻时,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入川,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八年,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不敢进攻荆州,因此,关羽能独当一面,其防守能力毫无疑问。
《三国志 关羽传》: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张辽镇守合肥时,孙权率十万大军来攻,当时和张辽一起镇守合肥的还有乐进和李典,守军只有七千人,最终,三将合力击败了孙权。
《三国志 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虽然张辽取胜,但是,这一局还是关羽胜出,因为,此战还有乐进和李典两位名将,并不是张辽一个人的功劳。而关羽镇守荆州,并无其他名将相助,曹操和孙权都不敢来进攻。
其三,最佳军事战绩
关羽的最佳战绩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率军北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不敌关羽,坚守不战,曹操派于禁督七军救援,结果遇到秋雨,汉水暴涨,关羽率军乘船进攻于禁,于禁七军全军覆没,其本人被擒,庞德被杀。关羽取得辉煌胜利,威震华夏,曹操吓得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三国志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张辽的最佳战绩是威震逍遥津,差点活捉孙权。
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被张辽、乐进、李典以七千人击败,张辽率八百人的敢死队冲进孙权军阵,横冲直撞,孙权吓得跑到一座土山上,不敢下来,退军时,张辽等人率军追击,差点活捉孙权,孙权马跃断桥,才得以逃生。张辽威震逍遥津,吓得江南小孩听到张辽的名字,晚上都不敢哭。
《三国志 张辽传》:辽复还突围,拔出馀...
查看详情>>与“三国张辽关羽军事能力哪个厉害一点?从进攻防守方面来分析”相关的文章
三国的张辽关羽哪个厉害?为什么说张辽明显胜出
三国的张辽和关羽哪个厉害?看看下面的分析就知道了。
张辽关羽哪个厉害?张辽明显胜出。我们从历史书上讲,就要看为将者的军队战况,而不是个人勇武情况,当然,个人勇武情况造成了军队战况的改变这个我们要算进去。
然而中国古代没有战史,也没有军队系统的详解,我们得到的战争情况往往是含糊不明的。因此在判断军队战况的时候,必须考虑多种情况,做合乎逻辑的推理。
就关羽,张辽来说,做一个粗略的判断,则关羽守荆州则失荆州,守徐州则失徐州(在守徐州的时候,关羽两次丢失城市,第一次丢给吕布,第二次丢给曹操),在履行军队最基本的“守土之责”上,有非常重大的失败,在张辽身上我们看不到重大的失败。
张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将领,没有明显缺陷,而这就是张辽胜过关羽之处。从这两次失败中,我们可以认定关羽在将领的基本素质方面有重大缺陷,在城市防御方面,关羽的能力值极低。在团结同僚方面,关羽再次大大失分。他和马超黄忠并无私怨,但他听说马超黄忠与他的爵位平级,心里便有一百个不服------甚至连诸葛亮都无法排解他心中这点妒嫉,需要刘备亲自解释才行。(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嫉妒可以说是人之天性,但智者能者,自然能压服这种情绪而不表露出来。但对关羽来说,他做不到,他是一个情绪外向而不懂压制的人,他对同僚的妒忌造成了蜀汉内部集团的裂痕。
傲慢是另一种天性,关羽同样不加压制,他公开的羞辱另一君主,又轻视自己君主的亲属糜芳。这两点在荆州的陷落中成了很大的原因。”傲慢和嫉妒“是人之天性,但作为一名统率军队集团的指挥官,有必要压抑这种天性,但关羽并没有做到。缺乏自控能力而导致内部裂痕,这是关羽的另一素质缺陷。有些人问:那么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是不是说明他的野战能力极强,而应该得到加分呢?这个加分是否可以使他在总评上压过张辽呢?
我的看法:关羽野战能力强应该得到加分,但这个加分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分,因此还是输给了张辽。固然,关羽有过“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的壮举,是一次出色的斩首行动。但关羽在斩颜良后离去,曹操依旧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在最终的乌巢烧粮节点前,还有这种情况----”关羽亡归刘备“”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从这里看,增加了关羽的刘备军仍然没有取得理想战果。回溯刘备在和吕布的战斗中,刘备军也没有表现出任何野战优势,看起来关羽更接近出色的先锋勇士,而不足以指挥。
这么看来,关羽对于禁大胜的原因,似乎更主要的取决于天灾,汉水的暴涨。当然,于禁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宿将,并未预料到汉水的暴涨是巨大失误,但这是于禁的愚蠢,而非关羽的智慧。此后徐晃军与关羽军再次野战的时候,关羽军便如同过去的刘备军一样,没有表现出任何军事指挥的优势来,最终只好退兵。但不管怎么说,关羽有巨大胜利,仍然可以加分,只是这个加分不会太多。综合看来,关羽在野战能力略胜张...
查看详情>>与“三国的张辽关羽哪个厉害?为什么说张辽明显胜出”相关的文章
丁奉斩杀张辽的情节是怎样的?丁奉是三国哪个国家的将领呢
丁奉斩杀张辽的情节是怎样的?
我想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人来说,应该都不对三国时期所发生的故事感觉到陌生吧。现如今一些影视作品更是以其作为背景、素材进行拍摄的,一些人更是从小就开始阅读与观看相关的作品,其可谓是民众心中的一大经典之作。
我想对阅读过演义版本的人,应该都知道其中的一个情节是丁奉一箭将张辽所击杀,从而获得了显赫的声望与丰厚的功绩。但是这只是其中所虚构的一个情节罢了,在真正的历史上,张辽是因为得了重病而后未能痊愈而离世的,并不是被其所击杀。
在曹丕成为王朝的统治者后,张辽则选择继续守卫合肥这座曾给予自身显赫声望以及丰厚功绩的城池,在曹丕成为统治者后,对其的态度与赏赐更是高出其他将领一大截,因为张辽不仅自身的才能出众,而且还拥有极为丰厚的功绩。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使得曹丕如此重视与认可其。在私下里更是常常与其讨论曾经所参与战役的种种细节。
因为孙权曾在其的手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对其极为忌惮与惧怕。甚至在其生了重病的时候,孙权都没有想过趁这种形势而对王朝展开攻击,最后其因为病情过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医治而去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曹丕表现的十分悲伤,甚至啼哭不止。
后期曹丕对其更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合肥所展开的战斗中,其率领手下的将士只用了区区800余人,就将孙权所率领的10万将士所击溃,这是何等的功绩啊,无论在什么时候这般战绩都足以受到称赞与认可。也正是这场战役的发生,使得东吴在面对我方将士的时候,一直都不能积攒足够的士气来应对,这都是其的功劳啊。
而丁奉这个在演义中将张辽所击杀的人,是隶属于吴国的将领。根据相关的记载所表明其最早出自于周瑜的阵营中,更是服侍了多达4位的统治者,可谓是王朝十足的元老了。根据演义所呈现的内容表示,其实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中期,他都没有找寻到展现自身才能的平台与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听闻过他的名号。而随着他参加多场名气十足的战役后,他的名声也逐渐被民众所知晓,他也在这期间积攒了丰厚的功绩,而他最终的结局也是颇为圆满的,这个足以见证三国兴衰的元老,最终得以善终。
与“丁奉斩杀张辽的情节是怎样的?丁奉是三国哪个国家的将领呢”相关的文章
三国里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丁奉这一箭让张辽一命呜呼
三国里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
丁奉是吴国名将,《三国演义》第三十八章第一次出现他的名字;“庐江丁奉,字承渊”。与吕蒙、陆逊等共同辅佐孙权,彼时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书中第一百零八章“雪中奋短兵”时,吴国本已大厦将倾,他却力挽狂澜,以少胜多,成为了一生的闪光点。
张辽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男人。《三国演义》第十一章中第一次亮相:“夏侯惇拍马便出助战,吕布阵上张辽截住厮杀”。那一战随奉先濮阳一战破孟德。在后来的魏国与吴国的征战中,更是大杀四方,江东止啼。
张文远智勇双全,是真正的良将。可是《三国演义》中张辽却因为丁奉一箭丧命,令人叹惋。由于正史中的记载不同于演义,那么今天我们讨论的原因仅限于演义,去探寻罗先生笔法的深刻含义。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看局势,魏军被动,文远急切。
书中第八十六章: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曹丕率大军南下,文武兼备,一时无两。彼时陆逊镇守荆州,无法调遣,孙权忧心,但徐盛站出来了。献火攻妙计,兼联合蜀国,“赵云出阳平关”,魏国从气势汹涌,变为腹背受敌。
而在最危机的时刻,曹丕仓皇逃命,龙舟已经着火,只能慌忙上马而逃。这个时候,丁奉杀出来了,直奔曹丕。曹丕在旦夕。于是“张辽急拍马来迎”,却中箭了。弓箭是冷兵器时代远程攻击的利器,笔者之前写过,赵云面对弓箭而能保全是因为有防备或者曹操爱惜而不放箭,马超中箭落马是因为暗箭难防。
张辽武功盖世,是响当当的战将。如果一对一,他断不会被对方一箭射中。可此时形势危急,主公很是危险,他拍马来迎正是为了保全曹丕。当你想去救一个人,又很急的时候就可能出问题。文远很英勇,但不是完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着急的他犯错了,向我们生活中会犯错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事关生死。这一箭也成为了张辽逝世的导火索。
其次,这一箭射中的部位是致命的,且治疗不及时。
书中八十六章写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崩裂而亡”。可见,他不是临场战死,而是回到大本营后伤重不治而亡。而且书中我们也读到中箭后徐晃救了他,并且一起保着曹丕逃跑的。本以为可以像关云长刮骨疗毒,毕竟身中毒箭的云长没有因为箭伤而亡。但是部位不一样。“被奉一箭射中其腰”是关键点。
在《灌篮高手》全国大赛时,樱木花道伤到了背脊,可以算是腰的一部分。那是号称球员生命的部位,他为了荣誉竭尽所有,湘北的活宝在最关键的时刻英勇无比,让观者泪目。但是真正的战场更为残酷,如果是箭中其腰,流血倒在其次,但是如果触动了神经,就很难治疗了,并且不好发力。
张辽战场中箭,无暇治疗,而且还要用力护卫主公逃跑,哪里顾得上许多。所以伤势是加重了的。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箭伤要及时治疗,快速处理伤口,然后静养。张辽都错过了。这一错,是错过,这一箭,是致命。
最后,必须回到罗先生写三国的的感受,就是他想这么写。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正史中张辽是病死的,不是中箭而亡。笔者认为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想突出吴国的胜利。东兴...
查看详情>>与“三国里丁奉是怎么杀死张辽的?丁奉这一箭让张辽一命呜呼”相关的文章
这些姓氏很有可能是契丹族的后人,辽国灭亡后契丹人究竟去了何处?
契丹人,人们听起来肯定是不陌生的。现如今很多电视剧中都是有契丹建立的辽国的。辽国在历史上是存在感比较低的,当时的辽国处于中原王朝的宋朝。这时候的宋朝要面临很多强敌,辽国就是其中之一。辽国的契丹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少数民族。
契丹人甚至是要比历史上的匈奴和突厥都要厉害。在鼎盛时期的辽国,他们的领土面积是突厥和匈奴人的数倍。公元907年契丹建国,这时候的辽国出现在了历史上。到了公元1125年辽国灭亡,辽国存在了二百零九年的时间。
在辽国存在的时间中,都是由契丹人做皇帝的。那么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去了哪里呢?
说到契丹人,大部分人都会想起一个姓氏,就是耶律姓氏。辽国的开国皇帝就是耶律阿保机,在历史上,辽国是比较厉害的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他们没有一统天下。这时候的宋朝面对的就有辽国这个大敌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辽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上。可是辽国虽然灭亡了,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呢?时至今日,契丹人的后代大部分都已经改变了姓氏。这与爱新觉罗有很多相似之处。清朝灭亡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就变得没有了以往的光辉。新中国建立之后,爱新觉罗大部分都将姓氏简化了。爱新觉罗姓氏简化为了金姓,其次就是廖、朱、关、罗。这些姓氏大部分都是爱新觉罗的后人。那么契丹人也是如此。
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契丹人是没有姓氏的。他属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与汉文化肯定是不同的。因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契丹才出现了姓氏的说法。那么耶律这个姓氏是哪里来的呢?他们是契丹族鲜卑分支宇文部支,从这里出现了耶律氏。
史书记载,萧氏也是耶律氏的分支。其次耶律氏也是刘氏的后人。史书对此记载为“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由于是游牧民族,耶律氏族人皆以各山川地势为名,耶律这一姓氏最早也是契丹人居住地方的河流名称。只是经过发展后,发展成为了部落名。南北朝时期,契丹人还是没有姓氏的。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将契丹族打败,这时候的唐太宗给契丹族赐姓。不过这些姓氏只是到了契丹的贵族身上,契丹的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发展,契丹人都有了姓氏。唐末时期,唐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光辉。这时候的契丹人建立了辽国。这时候的契丹人开始建立了历史的辽国,不过这时候的辽国,根本没有汉文化。耶律阿保机对汉文化是非常崇尚的。其次在辽国存在时,也是出现了很多汉人大臣的。
辽国存在的时候,创造了契丹文字,为的就是保留自己的文化。辽国能够有文字存在,这就是韩德让的功绩。韩德让在辽景宗时期入朝为官,办事谨慎而受到辽景宗重用。那么为什么契丹人要姓刘呢?
这就与汉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了,因为辽国是非常崇敬汉文化的,尤其是敬仰汉高祖刘邦和贤臣萧何,耶律一词便是契丹语中的刘。《辽史·后妃传》中记载,辽国皇帝尊为耶律兼称刘氏,因为辽国的皇帝都敬仰刘邦。这就是原因所在。
后来辽国的百姓和贵族开始用耶律氏和萧氏。后来辽国灭亡,这时候的辽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契丹人的辉煌也已经不在了。此时的契...
查看详情>>与“这些姓氏很有可能是契丹族的后人,辽国灭亡后契丹人究竟去了何处?”相关的文章
萧绰:带领辽国走向巅峰的神奇太后
提起中国古代的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娇滴滴的毫无缚鸡之力。但是在两千年之久的封建时代,却总有那么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奇女子!她们有的替父从军,有的为爱献身,还有的人掌握了一代实权,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辽朝太后萧绰的传奇人生!
1、嫁给辽景宗
萧绰是萧思温的女儿,由于萧家在辽朝一直都做高官,因此萧绰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还是十分优渥的。
但是身在庙堂,自然少不了所谓的政治联姻,新上任的辽国皇帝景宗就选召萧绰进宫当了妃子,随后又被册封为皇后。
辽景宗可以算是辽朝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身体原因,经常不能上朝,因此很多的事情都委托给皇后萧绰来处理。由是,萧绰处理国政的能力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不久后,辽景宗病死,时年只有三十岁,留下皇后萧绰和年仅十几岁的小皇帝耶律隆绪。而此时萧绰的老爸早就牺牲在早年的政治暗杀中,因此萧绰虽然作为摄政太后,也真可谓是孤独无依!
但是萧绰毕竟久历政治场的中心,因此对于此种情况可说早有心中判断。于是她就向辽景宗留下的两名顾命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哭泣,实际上是借机试探二人。既然是辽景宗亲自指定的托孤重臣,想来也是值得信任的,于是在二人表明心意后开始委以重任。
当然,萧太后对于两位顾命大臣也不可以说是完全信任,虽然二人可以参与大政,军事方面则交由耶律休哥。
2、和韩德让的“风流往事”
说起这顾命大臣韩德让,他和如今的大辽萧太后还曾经有过一段往事。据说萧绰年少时曾经被许配给韩德让,但是还没完成婚礼仪式就被选入宫中了。因此萧太后和韩德让可以说是老相好。
但是孤儿寡母的萧太后一方自然不能轻易信任权柄极重的韩德让,于是她选择了牺牲自己,换取韩德让全力的辅佐。
不得不说萧太后确实是一位铁腕女强人,为了让韩德让为己所用,她阴谋毒杀了韩德让的现任妻子,并公开和韩德让做了实际夫妻。如今的小皇帝就变成了韩德让名义上的儿子,韩德让敢不尽死力乎?
于是,作为一代治国之才,韩德让帮助萧太后夺得了宗室的兵权,稳定了小皇帝辽圣宗的地位,并成为了萧太后之下总览军政的实权人物!
3、率领契丹走向鼎盛时期
萧太后在摄政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做了几件大事,分别是和实权大臣搞好关系、亲自审理刑狱以及大批任用汉官。
而后不久,为了让辽朝更加强大,于是和辽圣宗以及相好的韩德让一起进行辽朝的封建化改革。改革涉及方面很广,政治、经济、军事、科举、习俗皆有涉及。此后,辽朝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
在和宋朝的军事对决上,萧太后更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宋军的“雍熙北伐”被萧太后指挥攻破,著名将领杨业也在此役中被杀!
此后,萧太后率领大军南下,最终和宋朝达成“澶渊之盟”,获大量岁币。
此外,萧太后还率领契丹部落四处征伐,率领契丹大军东降女真,西征党项、回鹘,北攻铁勒,使从耶律德光去世而暗淡无光的大辽重振雄风。
真可以说是一代奇女子不让草原弯弓男儿!
4、还政去世
1009年年末,征战一生的萧...
查看详情>>与“萧绰:带领辽国走向巅峰的神奇太后”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