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经典11篇)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赏析二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
与“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经典11篇)”相关的文章
2025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集合9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中。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前些天,我教学了语文第三版块内容《乡村四月》这首古诗。这是一首描写四月的江南风光和人们劳动的古诗。本课的生字只有一个。因此,在识字之后,我开始重点让学生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集体备课时,我们注意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白满川”是什么意思?“雨如烟”是什么样的雨等等。这样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就能自己说出诗句的意思。在个人备课时,我又结合了课后习题,给四幅图写诗句。当我看到第一幅图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和白两种颜色。我又读了一遍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于是,我在自学指导中加了一点要求:从第一句诗句中找出2个描写颜色的词。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找到了“绿“和”白“。并且结合插图明白了诗句的意思:绿色的是山坡和原野,白色的是纵横交错的河流。这样的图文并茂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变抽象的词语为学生易于明白的图画,大大减少了难度。学生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后3句的诗意理解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整节课下来,利用这4幅插图,学生不仅快速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达到了看图背诵的要求。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
与“2025乡村四月古诗意思翻译(集合9篇)”相关的文章
《乡村四月》古诗是谁写的,现在被编入到了课本里?他描写了什么
宋朝不知名诗人一首诗,写乡村四月最常见的风光,却入选小学课本。
现在小学必学必背的古诗跟我们以前的有所差别。再比如翁卷的一首《乡村四月》,我小时也没有学过,现在却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本。
来读读,你小时候学过吗?
翁卷,字灵舒,浙江乐清人,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翁卷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从此一生不仕,为了写诗而游走四方,今存诗一百八十三首,以这首《乡村四月》最为有名。
“永嘉四灵”主张诗应当“自吐性情”,追求清新自然的审美情趣,诗风清新淡远,这在翁卷这首代表作中很有体现。
《乡村四月》一诗中,翁卷用白描手法描写出江南地区初夏时节乡村的清丽风光以及乡民们辛勤繁忙的劳作场面,如画一般的诗卷,读来给人以美的向往与感受。
《乡村四月》南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描写的是乡村四月间极为常见的情景,语言也闲澹自然、明白晓畅,尽管隔着千年的时空,如今读来也没有任何距离感,尤其曾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们,更会生出一种熟悉感,仿佛随之便能步入清新润泽的四月乡间。
那里,漫山遍野,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放眼望去,充盈着白茫茫的水田,河流,池塘。在那起伏绵延的山谷之间,细雨濛濛如烟,杜鹃声声啼鸣。
农历四月,春已尽,夏初至。千年前的乡村,此时亦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子规声里雨如烟”几个字,更是描绘出一幅格外诗意的画卷。
田园风光里,也不能少了人们劳作的身影。此时的山里田间,一派繁忙,乡民们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刻,往往刚刚忙完桑蚕,又要下水田插秧。
夏天是作物生长的时节,人们根植于土地,辛勤劳作,忙忙碌碌,是为金秋的丰收做准备。而在山谷暮雨里响起的子规声声,在此处出现,不是令人感到悲伤的啼鸣声,而是催耕之声——“布谷布谷”,催着乡民们勤劳耕种。
俗语有云:“映山花红柳河荫,杜鹃知时劝农勤。”杜鹃啼鸣在乡村诗中,亦有劝农、知时之意。
而翁卷这首乡村小诗给人们传达的,不仅是乡村四月自然清新、欣欣向荣的宁静风光,亦是勤劳耕作的乡民风情。这样的诗歌,给人们以亲近自然之感,也写着乡民们从春到夏的四时勤劳。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是乡村四月最常见,却又最诗意的风光!
与“《乡村四月》古诗是谁写的,现在被编入到了课本里?他描写了什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