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李清照是婉约词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但她本人却柔中带刚,于温婉细腻之余,充盈豪迈真我之气。这一切最初都要归功于她那位不以常理出牌的父亲。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下的"后四学士"之一,和苏轼走的同样是洒脱路线,苏轼一生风雨不断,却自认为"也无风雨也无晴",而李格非受苏轼牵连,政治上同样郁郁不得志,却也同样笑视沧海桑田,坐看云卷云舒。

这份舒阔的心性带到家庭中来,便造就了李格非极其开明的育儿观:

女儿想和兄长一起习诗学文,他欣允了;女儿想将自己成年礼的期限推迟,他默许了;女儿纵酒为乐,甚至醉酒而归,他也不说什么,甚至还对女儿的酒后之作交手称赞。

有父如此,生性活泼的女儿便没有理由不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发挥自在和洒脱的本色,她的豪迈之气也将充盈着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01爱情之路上的豪迈:李清照版"凤求凰"

李清照十五岁时被父亲接到了京城开封,初入京师,便文声鹊起。

有宋一世,以文治国,天子脚下的士民也因为濡染了文风而颇具挖掘文才的潜能。少女李清照便是在一次逛街时因对各类品物侃侃而谈,掌故诗文随口而来,而被商贩"星探"们发现,由此一夜成名。

名声愈劲的少女,在十八岁那年邂逅了她一生的至爱——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李清照有一首《点绛唇》,写尽了少女初见意中人时的娇羞,至今仍为世人所乐道: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虽然无法考订创作背景,却有许多学者坚持认为,这首词描绘的正是李清照在家中见到赵明诚时的情形。

即便这是学者们一厢情愿的误会,我们也可以想见,豆蔻年华又爽性十足的李清照在见到有缘人时,将如词中少女一般,借嗅青梅,而明目张胆地偷窥情郎。

一眼万年,陷入情网的李清照不同于一般的大家闺秀,只会在纸上涂抹相思,将暗恋绕在愁肠百转中。为了确认情郎的心意,她转身进了闺房,选定了两首词作——一首是《双调忆王孙》,其中有这样的辞句:

莲子已成荷叶苦,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莲子"是"怜子","似也恨"是情恨,"人归早"是相思,明白无误的一首情词。

还有一首,便是今人非常熟悉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有一个问题,李清照要表白心意,一首《双调忆王孙》即可,为何还要添上一首《如梦令》?是为了矜耀文才吗?

其实,李清照在当时早已文名远扬,如此行事恐怕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为了投石问路。少女溺酒,甚至到了沉醉忘归、放浪形骸的地步,这样的女子,敢问赵明诚,你敢不敢要?

安置好自己的小心思,李清照便将两首词用不同的字体誊抄后,装在锦囊里,放置在父亲的案几上,她自信地知道,父亲一定不会怪罪,还能为她周旋。

李格非果然没有令女儿失望,他转手将这个锦囊交给了侄儿——也是赵明诚在太学的同窗好友李迥,并嘱咐他务必当着诸位太学生的面拆看。

当李迥在人前打开锦囊时,包括赵明诚在内的一众学生都啧啧称奇,纷纷竞猜这样豪放的作品到底出自谁之手?有人认为是苏轼,还有人干脆说是仙人。

座中大概只有赵明诚若有所思,当他从李迥那里确认了词作的作者后,也确认了少女的心思,他仰天欢呼:真仙人所作!

一只锦囊,两情相悦。这就是李清照版豪放胆的"凤求凰",即使放到现在,也令很多女子忘尘莫及。

02婚姻生活中的豪迈:李清照版"长相守"

李清照在婚前不是一个标准的闺秀,婚后同样不是一个规范的德妇,她的坦率直爽,一如从前。她有一首《丑奴儿》: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意思就是:一位雪骨冰肌的美人,半卧在竹床上,对着情郎无限暧昧地说道:今晚的床席有点凉。

这首词如果是士人的手笔,时人一定会以为这是秦楼楚馆游冶芳丛之作,算是附庸风雅;但它偏偏出自一位世家才女之手,的确令时人瞠目结舌,那些道貌岸然者读后纷纷摇头:太过露骨,太过露骨!

按照词派的标准划分,这首词叙写闺情,是真婉约,但写得如此直白没有遮挡,也是真豪放。从这首词作即可看出李清照的豪放不羁与真性情——我的闺情我作主,与卿何干?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伉俪日常,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要算是他们的赌书泼茶了。

茶余饭后,两人随意拿出一段名言或史事,然后比赛谁先说出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先猜对的人,便可先喝茶。在这种"最强大脑"的角逐中,获胜的往往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闺阁豪杰,经常发明一些投赌游戏,比如早年的赌书,晚年的赌马,而且屡屡得手,凭着博闻强志,她把太学生的丈夫甩出了好几条街,并乐此不疲。

李清照好"赌"成性,令赵明诚产生了一种"草木皆兵"的危机感。有一年重阳,李清照给相隔两地的丈夫写信:"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女是真相思,但却被丈夫当成了假挑战。

赵明诚茶饭不思了三日,连拈了五十阙词,战战兢兢地请上门拜访的老友参看,结果人家依然认出了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指着李清照的原文说道:只这三句绝佳。

文人骚客在论证李清照的才高八斗时都喜欢引据此典,但鲜少有人照顾到赵明诚的心情,他拿着妻子的一纸相思,却只想着斗智,劬心劬劳的结果不仅没能绝地反击,还因此被隐晦地嘲笑了上千年。有妇如此,是幸抑或不幸?

也算南宋的周煇曾善解人意,说出了赵明诚的心声,他的《清波杂志》记载:

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李清照喜欢在下雪天出门觅诗,诗兴大发时必邀赵明诚应和,而才力远不及妻子的赵明诚只能暗呼心里苦。

在那个男子占据绝对主角的时代,李清照却敢于挑战世俗、傲视群儒,何其果敢,何其潇洒。

以好词文倾国倾城,以真性情傲视群雄,这便是李清照版的"绝世有佳人"。不拘泥于世俗眼光,只努力活出真我。

03为人处世上的豪迈:李清照版"东坡牢骚"

李清照的直率是真直率。她的父亲与公公在政治上敌对,父亲惨遭罢官,而公公却荣耀拜相,当她为父亲向公公求情时,公公视若罔闻,于是她公然写诗说:"炙手可热心可寒"。后来干脆回了娘家,直到两年后党争平息,她才回到赵家。

对公公的冷漠严酷,她敢于甩脸,对于丈夫的失职失德,她更是没有好脸。

赵明诚从南京调任湖州之际,在南京突然发生了一场叛乱,当赵明诚的部下向他报告这一消息时,他居然踢起了皮球:别找我,这事归下任长官管。

无奈的部下只好拼死镇压,当叛乱平息后,部下要将这一捷报上报赵明诚时,却找不到人了。原来赵明诚担心战火四起,便连夜抛下一城百姓甚至一家老小,临阵脱逃了。

这件事深深地刺伤了李清照,也大地激怒了她。赵明诚虽然因为失职被罢了官,但李清照依然余怒未息,当他们准备到赣水一带安家、途经乌江县时,她语意双关地写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最后一战中,不忍抛下子弟苟活,他虽然惨败,但不愧为千古人杰。李清照看似在赞叹项羽,实则在敲打枕边人:你抛下了责任担当,一走了之,算哪门子男人?

对家人的错误不苟且,对社会的问题就更不将就。在宋朝皇室抗金失败、被迫南渡后,她曾经写过一副对联: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短短十二字,讽刺了整个统治集团,不作为不进取,没有光复家国之心,全无失地灭国之耻。

写完这些字,李清照还嫌不解气,要求赵明诚"和作",作为朝廷中人的赵明诚不敢和、不能和、也不想和,原本一团和气的夫妻因为国事而一度冷战。

而对于家国凋零下的百姓,李清照也有着一股不平气。她有一首《临江仙》,写于她流寓南京时的一年元宵节,其中有一句: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大节,也是粉饰太平的最佳时日,历代凡有风雅兴味的国君都喜欢在这一天"与民同乐,普天同庆"。

但在两宋相接、国衰家破的特殊时节,百姓却依然罔顾国情,坚持将虚浮的繁华进行到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令李清照既恨且叹,可恼又无奈,只好在文字里大发牢骚。

本是闺阁女子,却心系家国天下,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便是李清照版的"东坡牢骚"。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是敢行真事、敢说真话的男儿豪情。

04结语

纵观李清照一生,她一直都是位敢爱敢恨、敢怒敢骂、活得特别真实的一个人,爱便去大胆追求,憎恶也一定要说出来。她不迎合世俗,也不包庇家短,在哪个当下便唱哪个当下的歌。

为什么大家都说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还"直欲压倒须眉"?为什么千载之下,她依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国际天文学会要将水星上的十四座山之一以她的名字命名?

不是因为她的虚名,而是因为她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丰富,七情六欲,人生五味,全都被她淋漓尽致地经历过、抚摸过、记录过,在她的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寄托。

人生如书,有的书很薄,只有封面和封底;有的很厚,甚至书里的文字还能被读者自由地拼接组合,这样的书,你每次读都是新鲜,每次读都是乐趣。

我们经常自问:怎样的人生有意义?“有料”又“有趣”?

这固然不错,但李清照用婉约又豪迈的一生告诉我们:这一切都需要你“有种”地活出来,活出真实的自我,才能不假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