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但是为什么是李治最后获得了皇位,在他前面还有李泰和李承乾,他第一不是嫡长子,再者也没有李泰有才华。

大家可以这么想,一个什么优势都没有的人,你觉得会和你竞争一个位置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也有大意的成分,但也不是全部的原因。作为一代明军,就算是李世民也无法阻止自己的儿子因为继承皇位而内斗。

李承乾身为嫡长子是幸运的,因为按理来说,他就是太子,事实也是如此,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就被唐太宗立为了太子,并且接受唐太宗的培养和锻炼,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李承乾长大以后,拥有独立思想以后,一切都变了,归根结底也是李承乾自作自受,做出了很多令唐太宗不满的事。比如,李承乾在农忙的时候却是广招民夫充当兵役;自己私自引突厥人进宫,并且因为太子詹士王志宁的劝说而感到恼怒,还派刺客秘密刺杀他。还对臣子经常恶语相向,对那些劝谏自己的臣子常常暗中伏击。让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失望到了极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也开始慢慢长大,开始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

李泰也是在这之后开始慢慢显名,随着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李泰的名声渐渐响了起来,这使得李承乾感觉到了危机,所以开始到处笼络人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和李泰的斗争上。

身为父皇的李世民,给自己孩子跟前留些谏臣本来是出于好意,希望这些人能带领着太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身为儿子的李承乾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些臣子都是父皇派来监视自己的人,慢慢的谏臣和太子之间的矛盾激化了,李世民原来的期望也是破灭,随着谏臣对自己不断地吐槽太子的不好,父子俩的信任也慢慢丢失。

就在李世民和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个儿子叛变了,不是李治,大家不要瞎想,是齐王李佑。这个李佑是庶出,这个时候他的舅舅看着长安城中的太子之争传的沸沸扬扬,便劝说李佑率兵叛乱,要说这世上小人还是不少的,舅舅坑侄子还是第一次见,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你率兵叛乱不是找死吗,他作为唐朝皇帝可是民心所向,这个李佑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就被镇压了。

被镇压是小的,这个事却把太子李承乾彻底的拉了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朝廷在审查齐王反叛的案子是,有个颇得太子信任的宦官为了活命,把李承乾也想谋反的说法拱了出来,这个事就大了,在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震惊,但是也觉得匪夷所思,作为太子,为什么要谋反呢?这个事情要扯到李世民了。

李世民曾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去平定高昌,但是因为侯君集滥杀无辜,这不是最重要的,他还私吞了高昌的国宝(兄弟,李世民就这么大度吗?),被李世民打进了监狱,经过朝廷大臣的一众劝说,李世民也是念及旧情,所以由把他放了出来,但是这个侯君集确是因此把李世民记恨上了。

而为了自己的前途,侯君集也是把宝全部压在了李承乾的身上,也是经常劝说李承乾谋反,但是这个时候齐王李佑先率兵反叛了,但是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对此李承乾说:“我宫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与卿(爱卿,一般都是皇帝对大臣的称呼,而此时李承乾还在争斗当中)等谋划大事,岂是齐王能比的。”

这次招供可谓是让李世民上了一把火,自己的大儿子竟然想要反叛,而李承乾的计划也是败露,侯君集等一众叛党被李世民处死,李承乾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不舍得杀,将他贬为了庶民。

那么李泰呢,没有了李承乾这个绊脚石,李泰更是如鱼得水,但是为什么最后皇位确是李治的呢?这个李泰有个小名叫“青雀”,也算是自作自受吧,可以说是他自己把皇位自己让了出去。有次他扑到李世民怀里说,如果父亲立自己为太子,他以后就将唯一的儿子杀掉,把皇位让给李治来继承(老兄,你俩年龄相差不多的,到底谁先死还是个未知数),而这也就是著名的“青雀入怀”事件。

出发点是好的,李世民也被打动了,但是有大臣认为这不合理,哪有为了兄弟杀掉自己儿子的,李泰这么说,反而就像是如果皇位不是他的,那么李治到底什么样子自己也不知道。最后李世民选择了先安置李治,来避免以后的厮杀。并且特意用“苦肉计”来宣布这个决定。这对李泰来说是悲剧的,在这个“苦肉计”上演的那天,李泰就失去了一切,最后失去一切的他离开了长安到均州度过了余生。

而在这一切的事情当中什么也没做的李治,反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