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立秋,代表着“暑去凉来”。虽然现如今,天还是这么热,但是立秋的来临,似乎就代表着凉风习习的日子的靠近。古人把立秋作为夏秋之际的很重要的节日,不吝笔墨地留下了许许多多诗词,以供后人品味“诗词里的秋天”。下面这几首关于立秋的古诗你知道吗?

先来看看宋代刘翰这首写夏秋交替时节细微感受的《立秋》:

《立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幼小的乌鸦啼声阵阵,待到声音散去,只留空空的玉色屏风在此地。秋风习习,使得入睡时枕席畔也沾染了凉意,就像是有佳人在为诗人扇风一般,凉爽清新。睡梦中迷迷糊糊地起身,想要探寻秋的踪迹,却什么也没发现,只有梧桐叶落满了台阶,在这明朗的秋月映照下,显出一丝秋意。

这就是真实的立秋了,夏秋交际之时,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秋意虽未浓,但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叶落,便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其特定的文化符号意义,“悲秋”已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式,似乎秋天就该是寂寥凄清的季节。但诗人刘禹锡一反传统,用明朗的笔调写下组诗《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笔触一碰到“秋”这个季节,就变得哀婉缠绵,悲叹其寂寥凄清,刘禹锡却不认为如此,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他极力称赞,秋日的魅力甚至超越了春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开阔的视野中,一只仙鹤振翅高飞,推开周身的层层白云,直冲霄汉,这便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思绪似乎也随之直上天际,遨游霄汉了。

秋日是最适合登高游览的季节,没有夏日的烈日当空,也没有冬日的层层冰雪覆盖,视线格外清晰,不用与自然界的光线折射做抗争,观景也更为直接。山体由光滑的岩石堆叠而成,经过秋天温和日光的照耀,氤氲着青黛流转变幻的光泽。山涧缓缓流过,明澈见底,石板上的青苔随水流摇摆的身姿都清晰可辨。

夜幕降临,万物都被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霜。草木知秋,虽还很少有落叶,但许多树的叶子都从绿色变成了秋日的黄色,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枫叶,它们在渐渐由黄转红,渐变的色彩分外动人,待到深红一片,便诚如杜牧《山行》所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登上高楼远眺,清风徐来,凉气入骨,使人沉着冷静,哪像是春天,太过绚烂的春景迷人眼,乃至使人轻浮发狂。第一首写秋天的气质高尚明朗。第二首写秋天的景色明净怡人。两首互相补充,不同于一般诗人建立的秋日与深闺怨妇、羁旅文人的情感联系,而是把秋写的如君子一般受人喜爱,展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情感基调和乐观进取的壮志豪情。

暑热将散,自当奋力进取,积极向上本就该是人生之常态,做一个胸襟开阔的人,自此千山万水尽收眼底,万种风情,皆可从可视得的风景,转化为自由不受拘束的诗情漫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