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2020-07-30 来源:hao86 曹植的诗 曹植古诗大全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今天小编要赏析的是曹植后期的经典名诗《七哀诗》,什么是七哀?

曹植的诗文可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又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个阶段。前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名都篇》、《美女篇》、《白马篇》等,后期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等,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则有《七哀诗》、《杂诗》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首《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一、何为“七哀”

大家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肯定就会有个问号,什么叫“七哀”?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解释。

在《昭明文选》的六臣注版本中是这样解释的:“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个解释有点混淆不清,让人看不太明白。

另外一种解释则是,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这七种情志都被悲哀所占领,就称之为“七哀”。这种解释貌似也有点说不通。

第三种解释则是指多种哀伤,“七”泛指多。在没有更好的解释前,这种解释应该是最能让人接受的。

二、关于诗歌中“弃妇”形象的发展过程

《七哀诗》描写了一位弃妇对丈夫的思念与怨恨,中国的诗歌似乎对女性十分偏爱,从《诗经》开始就有许多对女性的描写。这些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美人,一类是思妇,还有一类就是弃妇。

比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位淑女被国人传唱了几千年。还有《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把女子的那份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对美人的描写,而且都是写实的手法。

到了《楚辞》,同样写美人,但这里的美人就不是写实而是象喻了。屈原《离骚》中提到的美人都是象喻,要么喻指君王,要么喻指贤士,要么喻指自己。

在汉乐府中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美人形象。比如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还有《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等等,这些美人的描写又回到了写实的风格上来。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很多描写女性的,比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等等。但是这些诗里就不再是写美人了,而是写思妇,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些描写同样是写实的。

那么弃妇的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也是从《诗经》开始的。《诗经》中有一篇《卫风·氓》,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自己的心上人结婚,哪知婚后却遭到了无情的虐待和抛弃。这应该是古代诗歌中最早出现的弃妇形象,这时的弃妇也都是写实的。

到了建安时期,又开始有人写弃妇,但这时却出现了写实和象喻两种类型。写实的弃妇可以看繁钦的《定情诗》,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描写了热恋时的欢悦和失恋时的痛苦,写法类似于《卫风·氓》。

象喻的弃妇则要看曹植的这首《七哀诗》,具体是怎么象喻的,我们来看诗的详细内容。

三、全诗大意及赏析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开篇便以明月起兴。古人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明月的描写,在明月的映照下伴随的往往是相思。比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高楼”二字在古人诗词中同样蕴含着深深的相思,比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所以,第一句一出口就已经蕴含着满满的情意。“流光正徘徊”,是说月光在那来回移动,游移不定。月光又怎么会徘徊呢?徘徊的其实是人。这个人是谁?后面马上就有交代。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在这高楼之上有一位充满了愁思的女子,正在悲哀地叹息。这两句一连用了三个表达负面情绪的词“愁”、“悲”、“哀”,极言这位女子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请问这个叹息的女子是谁呢?她自己说是离家远游人的妻子。“宕子”,指荡子,在外远游的人。“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你已经离开十年之久,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这里。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你就像路边的清尘随风飞扬,我则像那污浊的淤泥沉入水底。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两人境况的差别之大,一人随风飞到了天上,一人则沉到了水底。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两人一沉一浮情势完全不同,什么时候才能和谐地会合到一起呢?其实她自己心里非常明白,已经没有会合的可能了,只是心底不愿意放弃那点奢望而已。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长长地吹往你的怀抱。可是你的怀抱早已经不为我而开,我又应当依靠谁呢?

整首诗都是作者借愁思妇来表达自己的幽怨之情。想当年,曹植年少多才,极受曹操的赏识,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曹丕登基后,曹植和其他兄弟便被赶出京城,远赴各自封地。“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表达的正是这种远离京城、远离亲人之后的孤独苦闷之情。

当年兄弟二人同样都是王族公子,同样都是身份高贵,后来则一人贵为天子,享尽荣华,一人连遭贬爵,尝尽艰辛。正是“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尘与泥原本出自一体,混同一处,如今一个飞到了天上,一个沉入了水底。“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两人的情势完全不一样了,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当初。

曹植被遣出洛阳后,曾多次上表皇帝,写了《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奢望能回到京城,更希望在政治上能有所建树。可惜,曹丕一直对他存有戒心,曹丕去世后,曹植本以为迎来了出头之日,但曹叡依然对他严加防范,所以他充满了无奈和苦闷。正如诗的最后四句所说,我“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但“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多年后,他终于认清了现实。

在古代,女子自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必须依靠男子而活,一旦被男子遗弃,便会无比凄凉。而君臣之间与夫妻之间的关系则十分类似,作为臣子一旦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则很难再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曹植正是以这种“弃妇”的遭遇来象喻自己的境况,读之令人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