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唐代]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泾溪译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泾溪注解

1
泾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2
兢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3
终岁:整年。
4
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
5
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6
处:地方。
7
闻:说,听说。

泾溪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杜荀鹤
杜荀鹤[唐代]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更多

杜荀鹤的诗(共417首诗)
  • 《送人遊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查看译文
  •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查看译文
  • 《春闺怨》
    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
    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
    查看译文
  •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查看译文
  • 《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查看译文
  • 河阴夜泊忆微之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忆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应上郡楼。
    万里月明同此夜,黄河东面海西头。
  • 寓意诗五首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土英,犹有人掇之。
    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
    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
    貂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
    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
    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
    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
    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
    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
    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上松,结托水上萍。
    翩翩两玄鸟,本是同巢燕。
    分飞来几时,秋夏炎凉变。
    一宿蓬荜庐,一栖明光殿。
    偶因衔泥处,复得重相见。
    彼矜杏梁贵,此嗟茅栋贱。
    眼看秋社至,两处俱难恋。
    所托各暂时,胡为相叹羡。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
    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觜长将何为。
  • 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
    韩愈韩愈〔唐代〕
    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
    雨惯曾无节,雷频自失威。
    见墙生菌遍,忧麦作蛾飞。
    岁晚偏萧索,谁当救晋饥。
  • 秋日后
    王建王建〔唐代〕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 感镜
    韦应物韦应物〔唐代〕
    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
    夙昔尝许人,镜成人已没。
    如冰结圆器,类璧无丝发。
    形影终不临,清光殊不歇。
    一感平生言,松枝树秋月。

古诗大全

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a3c9d43ac9a3c9d/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