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最新三甲医院工作计划(精华9篇)
这一年注定不轻松的日子开始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努力进步的打算,果然,报道一结束,工作就马上开始。
第一站是到我们本科室的静脉配液中心,也是我这两周即将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对这里,我是熟悉的,也是生疏的。这里的工作流程仍然跟以前一样,外部的窗口用于药师初步的核对处方并进行药品的调配,内部的静脉配置组会对窗口药师调配好的药品进行无菌配置。发或不发药,药架就在那里,还是几年前的样子,但是原来的老师们已经去了别的部门轮转,新的面孔在这里忙碌依旧,每日的工作充实又快乐。
短短的'两周,在窗口和配液中心的时间各占一周,这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实在算不上长,不过可以学习的地方可不少。在窗口的工作,虽然以前就对这一套工作流程很熟悉,但是这次还是发现了不少的新东西,比如说系统的更新,更方便药师对处方的审核和调配,比如药师跟临床的互动,更加的及时和高效,比如对送药人员的治理,更加的严格和规范。这里的秩序和工作的主动性,都是值得基层医院学习和借鉴的。静脉配液中心的存在,对药品质量的治理和用药差错的防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对于医院的高效运转十分重要。这次同时近距离的观察了配液中心人员的工作过程。配液人员每日需要穿着无菌操作服长时间的进行配液工作,而配液间外的药师需要及时的对配置出的药品进行核对,有的时候药师们恨不得多长几只手,工作起来全身配合,工作强度高、时间长,但是大家都很会自我调节,配液中心的氛围是紧张又主动的,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的是每个药师的责任心。
两周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几个学员和1号楼8楼的带教老师们结下了友谊,我会把老师们的经验和教导记在心里,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这一年,我相信我们都会有满满的收货。
在医院工作有半年的时间了,现将上半年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积极关注医院动态,参加了新区医院一周年院庆,职工文化艺术节等多项活动,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内涵。
通过在泌尿外科半年的磨砺,尿管护理、膀胱冲洗、静脉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更加娴熟,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肾挫裂伤等病人的专科护理以及术前术后护理也能熟记于心。
每季度定时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并取得优异成绩。
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今年7月通过成人护理本科入学考试。
每个月参加科室业务学习和大外科业务学习,大外科业务学习讲课一次。
在护士长的领导下,树立良好榜样,做好实习护生带教工作。
围绕医院的`工作目标,结合护理部的工作特点,现制定下半年工作计划如下:
1、不断总结,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
每月召开一次护办会,每位护士汇报工作情况与感想。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由责任护士做每天根据科室常见病的治疗...
查看详情>>与“最新三甲医院工作计划(精华9篇)”相关的文章
三甲表示前三名?三甲一词来源和含义
人们习惯用“三甲”表示前三名,这个词在体育比赛报道中频频使用,如某媒体上有“某某获得第四名的成绩,与前三甲失之交臂”等类似语句。事实上“三甲”不是指前三名,也不是指第三名,这个词常在不经意间被误用了。
“三甲”一词来源于自古代科举制度。《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有“三甲”词条和解释。《辞源》上倒是收录了这个词条,引用的是《宋史·选举制》中的一段,它指出了“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意思是说,自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殿试后,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次。可见,“三甲”是三个等次的统称,并不是只有三人。
金代,科举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代分两榜,每榜分一、二、三甲(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两榜,并将此设为科举考试定制,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代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称为传胪,清代只有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与三甲名额不固定,但是要比一甲多若干名,具体多少是根据当时的国情而定。当时举人能挤进“三甲”,就是指成为进士。
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可见,“三甲”是科举考中进士的等别分类,是三个等次的统称,并不是指前三名。如明代王铎的文章有这样的表述:“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和二甲,在三甲中列第58名。古代在介绍进士名次时,都是直接说几甲几名,如“万历某某年 (或康熙某某年)进士二甲十六名”。
那么,始于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为何到宋代才出现“三甲”呢?
据史学家杜佑《通典》中记载:“武后天授元年(690年),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意思是对于地方推荐上来的考生,武则天在洛阳南门亲自面试考生。这并不是第一次殿试。殿试首开是唐高宗显庆二年(658年)春,高宗亲自组织过一次殿试,但规模不大,没形成规制。到了武则天时期,她在规模形式上系统化,制度上做了创新,所以人们通常认为,是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先河。
殿试真正形成定制是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作为科举考试的关键一项。当时殿试内容相对简单,仅考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先拟定好,考试前一天呈给皇帝圈定,殿试时间一天为限,日落交卷。 随着宋代科举制的不断成熟,也有了“三甲”的说法。“甲”代表最优秀、最出色的类别。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三甲”理解为三个最优秀的人,并一直误用下来。
不过,一甲的确是三人:状元、榜眼和探花。明清时期,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为“鼎元”或“鼎甲”,而鼎多为三足,因此一甲中的三位最优秀者可称为“三鼎甲”,但不应该省略“鼎”字,而只称“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