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俞平伯    yú píng bó 近代诗人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本    名
俞平伯
所处时代
近代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去世时间
1990年10月15日
主要作品
《半帷呻吟》 《将离东岳与农民话别》 《端午节》 《端午节》 《栋花》
主要成就
清代朴学发展史上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

人物生平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 1917年,俞先生与杭州闺秀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俞先生的岳父许引之是名副其实的业余昆曲家,妻子的姐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夫人,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1919年,在北大上学时,俞先生就向擅长昆曲的吴梅先生问学,跟他学唱曲,学会了《南吕宫》、《绣带儿》两支曲子。俞先生的音色不美,发音很特别,常常引得妻子发笑,但这不影响俞先生对昆曲的热爱。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 1924年冬,俞先生认识了昆曲艺术家陈延甫。陈是嘉兴人,精通昆曲三百多折,还能吹笛。俞先生就聘请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两次,这样就有了更多学习昆曲的机会。 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华园南院七号,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华昆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1933年上半年,他又邀请笛师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约校内外昆曲同好来度曲清唱。许宝驯能唱整出的戏,俞平伯虽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练 。 1934年初,俞平伯邀请陈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牵头,陈延甫拍曲,清华园汇聚了不少昆曲爱好者,“秋荔亭”内雅音不绝。那年的一个仲夏夜,在水木清华的工字厅水轩,他们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们在那里再次集会,俞平伯演唱了《紫钗记》、《单刀会》和《玉簪记》中的曲子各一折。这一次,虽然还没有正式结社,但他们已经确定“谷音社”的名称,希望昆曲“空谷传声,其音不绝”。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开成立会,俞先生被推为社长,他亲自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周期细则》。在社约引言里,俞平伯历述了歌诗曲乐在陶冶人们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绩,以及昆曲的发展史,明确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也是要承担起拯救昆曲的责任。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 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 1956年8月,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的帮助下 ,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又亲自拟订《章程》和《同期公约》。曲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使这部名著摆脱了冗长的结构,以全剧的形式恢复了她的舞台生命。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牡丹亭》,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1959年10月,作为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献礼,《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作为当年惟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也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 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他们的生活恢复了相对平静,俞家又可以听到优雅的昆曲唱腔了。 1975年,俞平伯新创作了《鹧鸪天·八十自嘲》词,曲友们在俞家雅集清唱。 俞平伯作品集 (19张) 1979年12月,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俞平伯出席了首次演出招待会,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担任社务工作,但时常关心曲社情况。 1981年4月,他为京昆名家俞振飞著的《振飞曲谱》作序,精辟定义了“水磨调”及其源流。 1987年,应邀赴香港,发表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散文专集

“标语” 怕-并序 《冬夜》自序 清河坊(1922年) 《孤坟》序 秋荔亭记 《近代散文钞》跋 秋荔亭随笔 《西还》书后 人力车 《燕知草》自序 山阴五日记游 《忆》自序 身后名 《致死者》序 随笔两则 重刊《浮生六记》序 谈虎丘截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代序) 陶然亭的雪 重印《人间词话》序 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谷音社社约引言 为暴春霆题其先德《林屋山民馈米图》 跋《灰色马》译本 为何经海募款启

散文特色

俞平伯的散文属周作人的“美文”一派。他20世纪的散文集有《燕知草》和《杂拌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都是散文中的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情景交融,景色朦胧,是他散文的代表作。《陶然亭的雪》中,冬日黄昏的迟暮,为静穆凄清之情浸染,在记叙、抒情中又生发一些悠闲的意想,情、景、理、趣水乳交融、笔浓而意淡。《西湖六月十八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倦意朦胧的西湖的变幻的美,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俞平伯的散文很少触及重大现实问题,而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影响,被周作人誉为“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但有时描写繁缛、用力太过,少了天然之趣。

人物故居

——北竹杆胡同38号 王之鸿北竹杆胡同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一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 俞平伯的作品和朋友 (20张) 朝阳门南小街和朝阳门南大街,长600余米,北侧有支巷通朝阳门内大街。明代,称“老君堂”,因胡同内有一座老君堂而得名;清乾隆时称“老君堂胡同”,宣统时复称“老君堂”;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胡同北侧的“北井儿胡同”、“南钓鱼台”两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并入,称“北竹杆胡同”。 北竹杆胡同38号,旧时的门牌是老君堂79号,在胡同东段南侧,是一座坐南朝北有东跨院的二进四合院,由四个自然院落组成,占地面积为844平方米;有房屋53间半,建筑面积为361平方米。院门为“如意门”①,门楣与戗檐上的精美砖雕至今保存完好。

生平

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俞平伯的诗(共104首诗)
  • 《半帷呻吟》
    瞢腾偎扁枕,浑不辨朝暮。反顾欲语谁,方知人已去。
  • 《将离东岳与农民话别》
    落户安家事可怀,自憎暮景况非材。农民送别殷勤意,惜我他年不管来。
  • 《端午节》
    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分尝初表,惭荷对农民。
  • 《端午节》
    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 
  • 《栋花》
    此树婆娑近浅塘,繁英飘落似丁香。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古诗大全

好86网为您提供俞平伯简介,俞平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俞平伯古诗大全,俞平伯的诗,俞平伯作品目录

https://www.hao86.com/shiren_view_9b9c4043ac9b9c40/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